《简释:纲鉴易知录》8.11东汉纪•3/13孝灵皇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21:19 2

摘要:当初,李膺等人虽然遭到废黜禁锢,但是天下的士大夫们都尊崇他们的道德品行,而认为朝廷污浊黑暗。彼此互相标榜,给这些人起了特定称号:称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所谓“君”,说的是一代所尊崇的宗主;称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㝢为“八俊”,所谓“

羊陟:字嗣祖.东汉大臣.名士!举孝廉征为太尉李固府.考中高第.历任侍御史.刺史.中郎将.校尉.尚书令.河南尹

简释:孝灵皇帝

公元169年,己酉,孝灵皇帝建宁二年,春季正月,尊称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任命他兄长的儿子董重为五官中郎将。

夏季四月,看见青蛇在御座上。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打雷闪电,诏下公卿言说论事。

冬季十月,重新审治钩党,杀了以前司隶校尉李膺等一百多人。

当初,李膺等人虽然遭到废黜禁锢,但是天下的士大夫们都尊崇他们的道德品行,而认为朝廷污浊黑暗。彼此互相标榜,给这些人起了特定称号:称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所谓“君”,说的是一代所尊崇的宗主;称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㝢为“八俊”,所谓“俊”,说的是人中英杰;称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所谓“顾”,说的是能以自己的德行来引导、影响他人;称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为“八及”,所谓“及”,说的是能引导别人追随、尊崇那些值得效仿的人;称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所谓“厨”,说的是能拿出钱财来救助别人。等到陈蕃、窦武掌权时,又重新推举提拔李膺等人;陈蕃、窦武被诛杀后,李膺等人又再次遭到废黜。

宦官们非常痛恨李膺等人,每当朝廷下达诏书时,总是重申对党人的禁令。侯览对张俭尤其怨恨,侯览的同乡朱并,上书告发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另外互相标榜称号,共同结为朋党,企图危害国家;皇帝下诏隐去朱并的名字而追捕张俭等人。十月,曹节暗示有关部门上奏说“那些互相牵连的党人虞放、李膺、杜密、朱㝢、荀昱、翟超、刘儒、范滂等人,请求下达到各州郡进行拷问惩治”。当时皇帝年仅十四岁,问曹节等人说:“党人犯了什么罪而要诛杀他们呢?”曹节等人回答说:“他们互相推举同党,想要做出不轨的事情。”皇帝又问:“不轨想要干什么呢?”回答说:“想要图谋国家政权。”皇帝这才批准了这个奏章。有人对李膺说:“你可以逃走啊!”李膺回答说:“遇到事情不躲避艰难,有罪不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已经六十岁了,是生是死都由命运决定,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前往诏狱,被拷打致死。

汝南郡督邮吴导接到诏书要逮捕范滂,来到征羌县后,抱着诏书关闭了传舍的房门,伏在床上哭泣,全县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范滂听说后说:“这一定是为了我而来的。”就自己前往监狱。县令郭楫非常吃惊,解下印绶,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留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连累您,又让老母亲流离失所呢!”范滂的母亲前来和他诀别,说:“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诲,拜了两拜后就告别了。

这次党人事件中,被处死的有一百多人,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天下的豪杰以及那些有学问、有品行和道义的儒者,宦官们一概指认为党人;那些被处死、流放、废黜、禁锢的人又有六七百人。郭泰听说后,私下里为他们悲痛地说:“《诗经》上说:‘贤人都死光了,国家就会遭受困苦。’汉朝就要灭亡了,只是不知道‘看那乌鸦落在谁家的屋上’罢了!”郭泰虽然喜欢评论人物的好坏,但从不说出激烈的言辞,所以能够身处乱世而怨恨和灾祸没有降临到他身上。

张俭在逃亡途中处境艰难窘迫,见到人家就去投宿,人们没有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的,甚至不惜破家来收留他。后来辗转流落到东莱郡,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带着士兵来到李笃家,李笃请毛钦就座,说:“张俭有罪,我怎么会藏匿他呢!如果他确实在这里,他是个名士,您难道真的忍心逮捕他吗!”毛钦于是站起来拍着李笃的肩膀说:“蘧伯玉以自己独做君子为可耻,你怎么能独自一个人获取仁义呢!”李笃说:“我现在想和您一起分享仁义,您就带走一半的仁义离开吧。”毛钦叹息着离开了。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是老朋友,他逃亡到孔褒那里,没有见到孔褒,孔褒的弟弟孔融,当时十六岁,就把张俭藏了起来。事情泄露后,张俭逃走了,鲁国的国相逮捕了孔褒和孔融,把他们送到监狱,不知道该给他们定什么罪。孔融说:“收留并隐藏张俭的人是我。”孔褒说:“他是来投奔我的,不是我弟弟的过错。”官吏询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家里的事情由长辈做主,我应当承担罪责。”一家人都争着赴死,郡县的官员们犹豫不决,不能做出判决,于是就把这件事上奏朝廷请求裁决,皇帝下诏只判处孔褒有罪。等到党禁解除后,张俭才回到家乡。夏馥听说张俭在逃亡,叹息着说:“灾祸是自己造成的,白白地玷污了善良的人,一个人逃脱一死,却连累了万家,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就自己剪掉胡须,改变容貌,进入林虑山中,隐姓埋名,给人家做佣工,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当初,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回到颍川郡安葬,虽然全郡的人都去了,但是名士们却没有一个人前往,张让为此感到羞耻,只有陈寔去吊唁。等到诛杀党人的时候,张让因为陈寔的缘故,对很多人都予以保全宽恕。

当初,范滂等人批评朝政,从公卿以下的官员都降低身份对待他们,太学生们也都争相仰慕他们的风范,只有申屠蟠叹息着说:“从前战国的时候,那些有才能而不做官的人肆意议论国家大事,各国的君主甚至亲自拿着扫帚在前面为他们扫地开路,最终却发生了秦始皇坑杀儒生、焚烧书籍的灾祸,现在的情况和那时是一样的啊。”于是就绝迹于梁、砀之间,靠着大树建造房屋,把自己和佣人一样看待,过了两年,范滂等人果然遭遇了党锢之祸。

待续.简释4/13孝灵皇帝

魏朗:字少英.年轻时曾任县吏;师事博士习《春秋》等,后任职司徒迁彭城令,因军功征为议郎迁尚书任太守

【考注】

①、董重:东汉时期汉灵帝生母董太后的侄子,曾任骠骑将军。董太后每每想干预政事,都被何太后禁止。董太后愤言说要让董重杀何太后的兄长何进。何太后将此事告诉何进,后来何进举兵包围骠骑府,抓董重,罢免。

②、魏朗:字少英,会稽上虞人。年轻时曾任县吏,为兄报仇杀人后亡命,师事博士习《春秋》《图纬》,又至太学学五经。后任职司徒,旋迁彭城令,遭豪强忌恨。因军功征为议郎,又迁尚书。后出任河内太守,因“党锢之祸”免职家居。灵帝即位后,公元169年,陈蕃等谋诛宦官事泄被害,魏朗受牵连,行至丹阳牛渚山自尽,著有《魏子》三卷。

③、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父亲赵戒曾任太尉。赵典自幼品行端正,勤学经书。曾官拜议郎、侍中,在赵戒死后袭封厨亭侯,历任弘农太守、右扶风、大鸿胪、太仆、太常等职。因坚持己见与皇帝冲突,被免官回封地,病逝后谥号为献。

④、宗慈:字孝初,东汉南阳安众人。曾被举为孝廉,公府辟召九次,因道征未就任。后任修武令,因太守索取贿赂弃官离去。被任命为议郎后,未到任便在路上去世,南阳人士敬重其义行。

⑤、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人。言行质直,备受宦官畏惧。汉桓帝时,因党锢事件被宦官诬谄,隐姓埋名,为冶炼家的佣人,最终党禁未解就去世了;终身没有做官。

⑥、蔡衍:字孟喜,东汉汝南项城人。被举荐为孝廉,升任冀州刺史,后担任议郎、符节令。因党锢之祸获罪免官回家,闭门不出。汉灵帝继位,重新任命为议郎,正逢病死。年轻时在家乡设立学馆,善于处理民间纠纷争讼。

⑦、羊陟:字嗣祖,东汉泰山梁父人。东汉大臣、名士!家族世代做官,年轻时为人清正有学问品行,被举荐为孝廉,征召到太尉李固府,考中高第,担任侍御史。历任冀州刺史、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尚书令、河南尹等职。延熹九年,党锢事发,羊陟被免官归家,禁锢终身,后卒于家。

苑康:字仲真.少受业太学;举孝廉迁颖阴令.后迁太山太守;后人列为东汉时期的“荆襄八骏”又称“江夏八俊”

⑧、苑康:字仲真,东汉未期名士,勃海重合人。少受业太学,举孝廉,再迁颖阴令,有能干之名。后迁太山太守,郡内豪姓多不法,施严令,豪姓莫敢干犯,先前所夺人田宅,皆遽还之。被后人列为东汉时期的“荆襄八骏”又称“江夏八俊”。

⑨、刘表:字景升,公元142年出生于山阳郡高平县,祖籍山东省微山县。东汉末年宗室、标准的儒学名士,最后的守节名臣,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鲁恭王是西汉景帝的第四子。刘表身长八尺有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及”。年轻时参加了太学生运动,跟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一党对抗,所以就遭遇党锢之祸,而不得朝廷任用。汉灵帝驾崩后,朝廷下诏任命刘表接替王睿担任荆州刺史。在荆州治理有方,使荆州在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公元208年去世,终年63岁。

10、陈翔:字子麟,籍贯汝南郡邵陵县。祖父陈珍,担任司隶校尉。陈翔升任定襄太守,后朝廷征召他封为议郎,接着升任扬州刺史。

11、孔昱:字元世,鲁国鲁县人,孔宙少子,孔融之弟,孔子二十代孙。年少时学习《尚书》,曾被大将军梁冀征召为官,没有答应。太尉推荐任良方正,因回答问题不合皇帝的意思,称病辞去。汉灵帝即位后,以公车征拜孔昱做议郎,补官为洛阳令,当时宦官执政,士子耻于与之为伍,触怒朝廷,于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酿成大祸。孔昱以老师去世,辞去官职,死在家里。当时的有人评价孔昱为“海内才珍孔元世”。

12、檀敷:字文有,或字文有,山阳瑕丘人。东汉末名士,党锢名士领袖!与刘表、陈翔、范滂、孔昱、范康、张俭 、岑晊交好,并称“江夏八俊”。年轻时为儒生,家境困苦而甘于清贫,不接受邻里的施舍恩惠;被举荐为孝廉,公府接连征召,都没有应征。汉灵帝时,太尉黄琼举他为方正,升议郎,补蒙县令,因与郡守不和,弃官回家,年八十,死在家里。

13、度尚:字博平,山阳郡湖陆人。东汉时期名将,出身寒微,后为郡上计吏、郎中,出任上虞县长,深受百姓敬仰。任文安县令时,接济灾荒百姓。公元162年,升任荆州刺史,在平定荆州叛乱中功勋卓著,受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最后任辽东太守,击破鲜卑,延熹九年去世。

14、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东汉末年陈留太守,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后归附曹操。兴平元年,曹操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他自己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15、王孝:即王考,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只知是东汉末年人,以能以财救人被称为“八厨”之一。

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宗室儒学名士.守节名臣.汉末群雄;西汉景帝的第四子鲁恭王刘余之后;荆州刺史!

16、刘儒:字叔林,东郡阳平人。东汉末年“八厨”之一,以仗义疏财闻名。郭林宗常谓儒口讷心辩,有珪璋之质。察孝廉,举高第,三迁侍中。桓帝时,数有灾异,下策博求直言,儒上封事十条,极言得失,辞甚忠切。帝不能纳,出为任城相。顷之,徵拜议郎。会窦武事,下狱自杀。

17、胡毋班:字季皮,泰山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执金吾,是王匡的妹夫,关东军联合讨董卓时,被派去说解关东联盟军,被袁绍所使王匡所杀。

18、秦周:东汉末年人,“八厨”之一,以乐善好施闻名。

19、蕃向:东汉末年人,属于“八厨”之一,关于其个人的详细经历缺乏史料记载。

20、王章:或作王商,东汉末年人,是“八厨”之一,史料上生平事迹不详细。

21、孔褒:字文礼,孔子20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的哥哥。为人忠厚,博学多识,举孝廉,官至豫州从事。汉灵帝建宁二年即公元169年,“党锢之祸”爆发,其旧友张俭被通缉,逃至孔褒家,孔褒不在家,孔融将张俭收留藏匿,后事情泄露,孔褒、孔融被捕入狱,最终朝廷下诏处决了孔褒。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孔尚之曾孙.孔宙之子.孔褒之弟;东汉末大中大夫.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

22、孔融:字文举,公元153年出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钜鹿太守太山都尉孔尚之曾孙,孔宙之子,孔褒之弟。汉灵帝时,因收留张俭一事名声大振。后成为东汉末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曾先后担任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之职,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害。曾经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即公元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公元208年弃市,终年56岁。孔融的诗,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其《临终诗》云:"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诗中孤愤之情溢于言表。孔融原有集,已散失。

23、孔褒母亲:在孔褒、孔融因藏匿张俭被官府审讯时,她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与两个儿子竞相承担罪责,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24、李笃:汉灵帝时期人,居住在东莱郡。张俭逃亡时曾住在他家,外黄令毛钦手持兵器来到李笃家中搜捕张俭,李笃机智应对,使毛钦放弃了搜捕,后李笃引导张俭经由北海郡,再进入渔阳郡,逃出塞外。

郭泰:字林宗,身高八尺容貌魁伟.博通“三坟五典”,“善谈论,美音制”;曾被荐举有道,人称“有道先生”

25、毛钦:汉灵帝时为外黄令。曾带兵到李笃家搜捕张俭,在李笃的劝说下,最终放弃抓捕。

26、吴导:汉灵帝时任督邮,受诏抓捕范滂。

27、郭楫:汉灵帝时任县令,得知诏令抓捕范滂时,非常吃惊,解下印绶,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未果。

28、郭泰:字林宗,身高八尺,容貌魁伟,博通“三坟五典”,而且“善谈论,美音制”。曾被荐举有道,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界休人,公元128年出生,故里为今介休市郭家村。桓帝时,宦官专权,“党锢”祸起,郭泰即脱离政治漩涡,在家乡化严寺闭门授徒,弟子数以千计。建宁二年即公元169去世。四方之士赶来送葬者成千上万,负笈荷担弥路,柴草苇装塞途;终年42岁。后同志者为之刻石立碑,由蔡邕亲自撰文并书写。书后蔡邕对河北涿郡卢植说:“吾为碑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人称作“无愧碑”。郭泰,尤以评价人物著称,时官居河南尹的名士李膺曾称他是:“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郭泰评议人物在士林中很有说服力。史称其“经其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人皆服之。”

29、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无咎之子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贤相蘧伯玉品行高尚,“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数次投靠于他,他对孔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蘧伯玉封内黄侯,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论语·卫灵公》称其为“君子”。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无咎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贤相品行高尚

原文:孝灵皇帝

己酉,二年,春正月,尊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以其兄子重为五官中郎将。

夏四月,青蛇见御座上。大风,雨,雷电,诏公卿言事。

冬十月,复治钩党,杀前司隶校尉李膺等百余人。

初,李膺等虽废锢,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更相标榜,为之称号:以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㝢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及陈、窦用事,复举拔膺等;陈、窦诛,膺等复废。

宦官疾恶膺等,每下诏书,辄申党人之禁。侯览怨张俭尤甚,览乡人朱并,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诏刊章捕俭等。十月,曹节讽有司奏“诸钩党者虞放、李膺、杜密、朱㝢、荀昱、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下州郡考治”。是时上年十四,问节等曰:“党人何用为恶而欲诛之邪!”对曰:“相举群辈,欲为不轨。”上曰:“不轨欲如何?”对曰:“欲图社稷。”上乃可其奏。或谓李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

汝南督邮吴导受诏捕范滂,至征羌,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一县不知所为。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楫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在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决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郭泰闻之,私为之恸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耳!”泰虽好臧否,而不为危言激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

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钦叹息而去。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事泄,俭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独坐褒。及党禁解,俭及还乡里。夏馥闻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姓名,为治家佣,人无知者。

初,中常侍张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耻之,陈寔独吊焉。及诛党人,让以寔故,多所全宥。

初,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申屠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于拥篲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之祸。

待续.原文4/13孝灵皇帝

来源:快乐正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