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翁万戈:将183件国宝无偿捐给美国,给祖国却要450万美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21:40 1

摘要:183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美国!消息一出,举国哗然。捐赠者翁万戈,一个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名字,却因为这一举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数典忘祖”、“败家子”的骂名铺天盖地而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83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美国!消息一出,举国哗然。捐赠者翁万戈,一个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名字,却因为这一举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数典忘祖”、“败家子”的骂名铺天盖地而来。

然而,你真的了解他吗?你知道他曾以450万美元将家藏古籍卖给上海博物馆吗?

信息来源:《透过声音和影像触摸过去:美籍华人翁万戈和他的纪录影片》,澎湃新闻,2020年3月19日。

翁万戈,1918年出生在一个很不一般的家庭。他的太爷爷,就是晚清那位给两位皇帝当过老师的翁同龢,在当时可是政坛、文化圈里响当当的人物。翁家不仅地位高,而且是出了名的收藏大户,这爱好是祖传的。

说起来,翁万戈的曾祖父翁心存就是个十足的收藏迷,为了心仪的字画,砸多少钱眼都不眨。这份对文化的痴迷,在翁家代代相传,最后这份沉甸甸的担子,就落到了年仅两岁的翁万戈身上。

那时候他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娃娃,但似乎冥冥之中,他跟这些老物件就注定要纠缠一生了。

家里人对翁万戈期望很高,从小管得严,就是希望他能把家族的文化香火接下去。这孩子也确实争气,读书一直很厉害。

可惜没过多少安生日子,抗日战争打响了。为了躲避战火,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家里那批珍宝,翁万戈远赴美国留学。

他在普渡大学拿了个硕士学位,又跑到威斯康星大学学画画,后来干脆就在美国定居了。这段经历让他打开了眼界,接触了西方艺术,也为他后来在中美文化之间牵线搭桥打下了基础。

时间来到1948年,翁万戈三十岁了。家里人让他回国,正式接手这批家族收藏。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全面地接触到自家的文化宝藏——堆积如山的古籍字画,简直让他看花了眼。

从小受到的熏陶让他瞬间明白了这些东西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那份不轻的责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守护好这些宝贝。

可当时国内的局势并不安稳,天津眼看就要爆发战事。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毁在炮火里,翁万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它们运到美国去。

在那个时候,这或许是保护文物的无奈之举,却也为他日后围绕这批文物、以及他个人与祖国之间的种种纠葛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之后,翁万戈的父亲翁之熹留在了国内,并且把自己保管的那部分翁氏藏书捐给了国家,如今就收藏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里。而远在美国的翁万戈,当时对这一切并不知情。

那时的他,正忙着利用自己的艺术知识参与电影制作,希望能为中美之间的文化理解做点事。

直到1978年退休,翁万戈总算有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研究、整理这批陪伴了他大半生的珍贵家藏。

他对这些文物的感情,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家族责任,更多的是源于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他心里清楚,这些东西不单单是翁家的私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让更多人有机会亲眼看到、领略它们的魅力。

翁万戈在美国文化界慢慢有了名气,他为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不过,真正让他后来广为人知的,恐怕还是那些围绕着这批珍宝、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后续动作。

时间来到1985年,有位美国教授想找翁万戈借几件藏品办展览。翁万戈起初有点犹豫,宝贝书要是展坏了怎么办?

但那位教授点醒了他,这可是宣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啊。翁万戈一听觉得在理,就答应了。结果,这展览在美国反响特别好,也让国内的文化圈注意到了这批流落海外的翁家宝贝。

消息传回国内,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就联系上了翁万戈,希望能把这批文物请回中国。翁万戈想了又想,同意是同意了,但他提了个让很多人没想到的要求,这些书,得由中国的博物馆出钱来买。

于是,到了2000年,翁万戈带着542册古籍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书保存得那叫一个好,在场的专家们看了都连连称赞。

最后,上海博物馆花了450万美元,买下了这批书。这批藏书后来也被评价为“海外文物文献回归分量最重的一份”。

但这事在国内立刻就炸开了锅。不少人拿他和他父亲对比——老先生无偿捐书给国家,儿子却高价卖书给博物馆,这不跟商人没两样吗?太给翁家丢人了。

面对这些声音,翁万戈没怎么辩解,在他看来,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他有权决定怎么处理,旁人说三道四没用。不过,这事确实让他在国内的形象受了不小的影响。

接下来的那些年里,翁万戈倒是好几次回到国内,也陆陆续续捐了一些家藏给国内的机构。

比如,北京大学收到了他捐的《勺园祓禊图》,上海图书馆收了《翁同龢日记》。他还安排侄子把一部分翁家在常熟的书捐给了国家。南京博物院也收了翁家七千多册书,常熟博物馆则藏有《皇家兵制考》这些珍贵手稿。

到了2018年,他又把明代沈周和清代王原祁的两幅画轴捐给了上海博物馆。这些举动,似乎让一些人觉得,他可能是在弥补当年卖书带来的负面观感,也让人看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以及希望文物回家的那份心意。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把更多翁家珍藏送回国的时候,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决定来了:在他百岁生日那年,他把足足183件珍贵的书籍字画,无偿捐给了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这消息一出来,网上一片哗然。

很多华人直接开骂,说他“数典忘祖”,把老祖宗的宝贝送给外国人。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翁万戈的回应很平淡,只说是为了这些古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但这解释,大家显然不买账,觉得他这是“双重标准”,又翻出他当年高价卖书的旧事,批评声浪更大了。翁万戈好像并不太在乎,留下一句“争议笑骂由人去吧”。

翁万戈的这些做法,确实让人有点看不懂。

功过难定

一边把大量文物捐给美国,一边又高价卖书给中国,同时还多次无偿捐赠给国内机构。他心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或许有几个原因。他可能真觉得波士顿美术馆在文物保护技术和条件上更胜一筹,能让这些脆弱的宝贝更好地传下去。

他也一直挺看重中美文化交流,把中国文物放在美国顶尖博物馆,能让更多美国人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另外,可能还有点个人情感因素,据说波士顿美术馆是他刚到美国时参观的第一个博物馆,那份最初的印象或许对他的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再想想他当年卖书给上海时提的那几个条件,点名要卖给中国机构,价格底线是450万美元,还要求买家必须亲自来谈。这些细节其实都透着他对这批文物的看重,希望它们能被真正妥善保管和深入研究。

至于那笔不低的价格,或许在他看来,这是保证文物价值被认可的一种方式?又或者,这笔钱另有他用,比如支持家族的某些事务,或是投入到其他的文化项目里去?

翁万戈这一辈子,围绕他的争议也从没断过。他身处东西方文化之间,又经历了那样一个大时代,很多选择恐怕都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掺杂着个人的考量。

再加上他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好像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就使得我们很难拿简单的“好”或“坏”去评价他这个人,或者他做的事。

2020年,翁万戈在纽约去世,享年102岁。他的人生落幕了,但他和他那些家藏的故事,却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和无尽的话题。

到底该怎么评价这位百岁老人?他那些时而慷慨捐赠、时而高价出售、最终又将大批珍宝留在异乡的举动,真实的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注、讨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来源:顶楼的小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