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言:“两个人从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泥泞,另一个人看到星星。”
作者:青衣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有人步履沉重,有人轻装前行。
区别往往不在命运的风向,而在于心境的底色。
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言:“两个人从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泥泞,另一个人看到星星。”
心态的转变,是命运的分水岭。
以下五个习惯,如同五把钥匙,能助你打开豁达人生的枷锁。
俞敏洪初入北大时,发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宛如鸿沟。
英语口语被嘲笑为“日语”,知识储备远不及他人。
他一度陷入自卑,甚至因过度学习累垮身体。
后来他顿悟:“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
他开始专注自身,最终创立新东方,用教育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作家郑辛遥曾说:“生活的苦与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攀比如同饮鸩止渴,看似追赶他人,实则掏空自我。
小草无需与大树比高,清茶不必与咖啡争香。
人生本无标准答案,若总以他人为尺,终将迷失自己的坐标。
正如有句话说得那样: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钝感力”概念,认为迟钝之心能抵御外界纷扰。
他曾描述一位外科医生,因过于敏感而屡屡失误。
反观另一位“迟钝”的同行,却能冷静应对手术突发状况,最终成为名医。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写道:“不需要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是美德。”
过度敏感如同放大镜,将琐碎灼成心火;
钝感力则像滤网,筛去杂音,留存安宁。
同事的一句无心之言、社交中的一次尴尬,若反复咀嚼,只会滋生内耗。
“学会拥抱生活之不完美,宽待自身与他人之瑕疵。”
钝感力并非麻木,而是选择性地让心灵“失焦”,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
杨绛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干校,每日清扫厕所、种菜挑粪。
面对非人待遇,她未抱怨命运不公。
反而写下《干校六记》,以幽默笔触记录苦难: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卡耐基曾说:“抱怨是最无价值的事情,因为它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减轻痛苦。”
抱怨如同往鞋中倒水,越挣扎越痛苦。
“若一味抱怨,只会无限放大不如意的小事。”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
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害怕演讲?就写逐字稿反复练习;
恐惧未知,先从了解背景资料开始。
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窘迫,却写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流放海南,瘴疠之地被他称为“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用感恩之心将苦难酿成诗意,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写道:“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感恩不是否认痛苦,而是从裂缝中寻找光的入口。
从前,有一位古人,每日焚香感谢“清福”。
太平盛世、衣食无忧、家人安康。
这种对平凡的珍视,让他在清贫中活出丰盈。
感恩练习可从小处着手:
记录每日三件幸事,或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道一声感谢。
罗永浩从新东方讲师到负债6亿,再到直播还债翻身的经历,堪称“行动主义”的典范。
他说:“从来没有失败的人,只有半途而废的人。”
面对质疑,他用直播带货的坚持证明:行动是打破焦虑循环的终极答案。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
唯有行动,才能将“我不行”转化为“我可以”。
“若害怕当众演讲,就从写逐字稿开始;若畏惧挑战,就先设定小目标。”
焦虑如同迷雾,行动是穿透它的风。
正如《菜根谭》所言:“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
▽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这五个习惯:不攀比、钝感力、停止抱怨、坚持感恩、行动破局。
共同构建了一座心灵避风港。
它们教会我们:
与自我和解:如俞敏洪般放下比较,如苏轼般在逆境中感恩;
与世界共处:如杨绛般以豁达消解苦难,如罗永浩般以坚持重塑人生;
与未来对话:如渡边淳一所言,用钝感力屏蔽杂音,专注于成长的本质。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若心态蒙尘,再多的经历也只是重复的伤痕。
愿你我以这五个习惯为舟,在命运的河流中,不再随波逐流。
而是乘风破浪,活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与明亮。
心态,是命运的雕刻刀。
心态的选择性,决定了我们是把挫折当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命运并非天定的剧本,而是被心态反复雕琢的玉石。
若将人生比作一块原石,心态便是握在我们手中的刻刀。
它决定我们如何切割苦难的棱角、打磨机遇的锋芒。
最终在时光中,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来源:小鸟爱蒲公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