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5万!当A股8月新开户数据砸在屏幕上时,连券商客服都开始连夜背诵《演员的自我修养》——毕竟现在接电话的开场白已经从"您好,请问要开户吗"变成了"您好,这边建议您先买本《证券投资学》"。同比165%的增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去年8月每开户1个人,今年就有2.6
265万!当A股8月新开户数据砸在屏幕上时,连券商客服都开始连夜背诵《演员的自我修养》——毕竟现在接电话的开场白已经从"您好,请问要开户吗"变成了"您好,这边建议您先买本《证券投资学》"。同比165%的增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去年8月每开户1个人,今年就有2.65个人揣着本金往A股冲,99.62%的个人账户占比更是直白到扎心:这哪是散户跑步入场,分明是广场舞大妈扔下红绸子、外卖小哥停下单车、刚发工资的年轻人跳过奶茶店,集体在K线图上跳起了"科目三"。但当菜市场大妈都开始讨论MACD金叉,你猜这场狂欢的下一幕,是"天亮了"还是"关灯吃面"?
先看一组魔幻现实主义数据:265万户新开户,意味着每天有8.5万人冲进A股,比某顶流网红直播间的同时在线人数还多。更绝的是环比增长34.97%,这曲线陡峭得让珠穆朗玛峰都自愧不如——要知道7月196万开户数已经被称为"牛市信号",8月直接把信号弹改成了窜天猴。
但掰开数据细看,99.62%的个人账户占比像一面照妖镜:机构账户仅0.9974万户,连1万都凑不齐。这场景像极了小区门口的促销活动:大爷大妈挤破头抢鸡蛋,西装革履的超市经理却在后台默默清点库存,盘算着什么时候补货。散户们抱着"别人贪婪我更贪婪"的信念入场,却忘了A股历来有"七亏二平一赚"的铁律——当电梯里保洁阿姨都开始推荐"翻倍牛股",你确定自己是那个"一赚",而不是被收割的"七亏"?
最扎心的是同比增长165%——去年8月99.93万开户数,那会儿市场还在3000点徘徊,大家讨论的是"要不要割肉";今年8月指数逼近3500点,讨论的变成了"能不能上车"。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熊市怕踏空,牛市怕套牢":3000点时不敢买,3500点时抢着买,散户的投资决策仿佛永远慢市场半拍,活脱脱一群被K线图牵着鼻子走的"追涨杀跌专业户"。
当散户们在交易软件上热血沸腾时,机构们正在研报里玩起"文字游戏"。中邮证券说"波动或将扩大",翻译成人话就是"老乡们注意,过山车要加速了";中国银河证券称"延续震荡上行,但需关注短期波动",潜台词是"钱可能还能赚,但别指望躺着数钱"。这些研报像极了算命先生的卦辞,永远留着"涨跌都对"的解释空间——涨了是"震荡上行",跌了是"短期波动",横批:"投资有风险"。
尤其那句"半年报显示全A业绩仍在寻底",堪称年度最扎心真相。业绩寻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公司还在亏钱,但股价先涨为敬。这好比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家长却先给他买了学区房,理由是"相信他下次能考100分"。现在A股的逻辑已经从"业绩驱动"变成了"预期驱动",再到"想象力驱动"——只要故事讲得好,哪怕公司还在亏,股价也能往天上飘。但问题是,故事总有讲完的一天,当想象力撞上冰冷的财报数据,接盘的会是谁?
更有意思的是期权市场波动率抬升。普通散户连期权是啥都不知道,机构已经开始悄悄"买保险"了。这场景像极了暴雨来临前:蚂蚁搬家忙着囤粮,大象却在搭诺亚方舟。当部分资金用期权对冲风险时,散户还在满仓干进去喊"死了都要爱",这不是勇敢,是鲁莽——就像别人都在系安全带,你却把方向盘拆了改赛车。
为什么265万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他们活在三大幻觉里:
第一幻觉:"现在入场还不晚"。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从5万到50万只用3个月"的暴富神话,评论区里"求带""拜师"的留言比点赞还多。但这些神话就像网红滤镜——你看到的是"年入百万",没看到的是背后100个"亏光本金"的垫脚石。A股历史上,每次开户数暴涨后,总有一批人在山顶站岗:2015年6月新开户数465万,随后就是千股跌停;2021年7月新开户数242万,接着便是新能源板块的雪崩。现在265万来了,你猜这次山顶的风,冷不冷?
第二幻觉:"我比别人聪明"。不少新散户觉得自己能躲过回调:"我设置个止损,跌5%就跑"。但真实情况是:涨5%时你会想"再等等,能涨10%";跌5%时你会安慰自己"洗盘而已,马上反弹";跌20%时你开始装死,顺便卸载交易软件——这就是传说中的"散户行为学三部曲"。机构最怕的不是散户赚钱,而是散户不交易;但散户最怕的不是亏钱,而是"别人赚钱我没赚"。这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让多少人在高点接盘,在低点割肉,完美踏反每一个节奏。
第三幻觉:"机构研报不会骗我"。当券商说"科技自立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散户立刻满仓半导体;当专家喊"消费板块迎政策红利",超市货架还没抢空,消费股先被抢涨停。但机构的"中长期"可能是3年,散户的"中长期"是3天——3天后不涨就骂娘,涨了就想卖,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注定只能当机构的"提款机"。就像健身房办卡的人总觉得自己能瘦20斤,最后发现卡过期了,体重还涨了5斤。
现在的A股市场,活像一个大型剧本杀现场:机构是DM(主持人),散户是玩家,而K线图就是剧本——只不过机构拿着全本,散户只拿到一页。
中邮证券说"市场或将重新审视宏微观环境与个股估值的匹配程度",翻译过来就是"现在股价涨得有点离谱,业绩跟不上估值了";中国银河证券推荐"反内卷概念",说白了就是"那些打价格战打到亏损的行业别碰,去找供需关系好的"。这些分析没错,但散户哪看得懂什么"供需格局改善",他们只认"代码后加个U的股票长得快"(注: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代码加U)。
更讽刺的是资金面:一边是散户疯狂加仓,一边是大股东忙着减持。今年以来,A股高管减持金额已经突破3000亿,相当于每天有8亿资金"跑路"。这场景像极了:你在楼下排队抢奶茶,奶茶店老板却悄悄把店盘出去了。散户以为自己在"价值投资",实际上可能只是在接盘别人的"胜利果实"——就像你花高价买了个"限量款"包包,回家发现是假货,而卖家早已带着钱去马尔代夫了。
如果你不幸成为265万分之一,记住三句话,比任何研报都有用:
第一句:别把"运气"当"实力"。在趋势性上涨时,买啥都赚钱——就像牛市里扔飞镖选股都能盈利。但这时候赚钱不代表你水平高,只是市场给的"红包"。一旦趋势反转,靠运气赚的钱,会凭实力亏回去。就像打麻将连赢三把,别以为自己是赌神,可能只是坐对了位置。
第二句:永远别满仓,给本金留条"活路"。满仓操作的人,就像走钢丝不系安全绳——风平浪静时觉得刺激,起风了就只能掉下去。A股历史上,真正的机会永远是跌出来的,不是涨出来的。现在把子弹打光,等真到了黄金坑,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捡便宜。
第三句:少看社交平台"股神",多看公司财报。那些天天晒收益的"大神",要么是P图的,要么是幸存者偏差——你见过哪个真赚钱的人天天在网上喊?与其跟着别人炒概念,不如花半小时看看公司净利润、毛利率、现金流。财报虽然枯燥,但它不会骗你;而"股神"的话,可能比渣男的承诺还假。
265万新开户数,是市场热度的温度计,也是风险的警示灯。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相似:2007年5月开户数478万,6124点见顶;2015年6月开户数465万,5178点见顶;2021年7月开户数242万,创业板指见顶3576点。现在265万来了,虽然不敢说马上见顶,但至少该清醒——当菜市场大妈都开始给你推荐股票时,这场派对可能快结束了。
当然,牛市不是不能赚钱,但赚的应该是认知的钱,不是运气的钱。如果你连PE和PB都分不清,却想在A股赚快钱,那和在赌场押大小没区别——偶尔赢几次,最终还是会输光。最后送新散户一句话:投资就像开车,别总想着踩油门,学会踩刹车,才能开得更远。毕竟,股市不是游乐场,而是修罗场——这里没有"欢乐斗地主",只有"欢乐斗猪",而你,别当那头猪。
至于那些还没开户的,与其现在冲进去当"接盘侠",不如回家多看看书——等下次开户数跌到50万以下,别人都在骂股市时,或许才是你悄悄入场的好时机。记住:在A股,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就像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前提是,你得先搞清楚,现在谁在贪婪,谁在恐惧。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