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五,在一次内部的闭门会上,刚履新三个月的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明确“要增长,要扶持优质商家,要协助中小品牌去‘全网’做大做强[1]。”紧接着,同时担任集团CEO和阿里云CEO的吴泳铭在财报会上表示阿里要对AI基建将全力以赴,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超过
2025年,阿里巴巴充满了硝烟味。
大年初五,在一次内部的闭门会上,刚履新三个月的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明确“要增长,要扶持优质商家,要协助中小品牌去‘全网’做大做强[1]。”紧接着,同时担任集团CEO和阿里云CEO的吴泳铭在财报会上表示阿里要对AI基建将全力以赴,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阿里的业务动作更是频繁。先是媒体报道阿里和苹果达成AI战略合作,引发科技圈热议;随后阿里连续发布Qwen2.5-Max和QwQ-32B,助推Qwen超越Llama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接下来在3月13日,阿里推出AI旗舰应用“新夸克”,把这个2亿级用户的应用升级为一个All in One的“AI超级框”。
在3月25日,浙江省政府与阿里集团、蚂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紧密协同,“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合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共同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浙江省长刘捷和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共同见证签约。
在3月26日,宝马集团也宣布与阿里战略合作,双方基于通义大模型联合开发AI引擎,应用在中国市场的宝马新车型上;在同一天,中国移动和阿里也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移动董事长杨杰、阿里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出席仪式,双方将在云、算力、大模型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建AI产业的生态。
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2025.03.26
无论是传统电商业务的崭新气象,还是AI和云计算业务的大幅投入,亦或是频繁的各类政企战略合作,阿里的近况让围观者有一种阿里已经“刷新”了自己的感觉。
对这种“新气象”,最先给出回应的是资本市场——阿里股价在过去四十个交易日大涨了80%,股价走出了持续四年的阴跌,投资者在用真金白银支持阿里的刷新;而向来“精通时事”的外资投行更是纷纷撰文看多,高盛、摩根斯坦利、UBS等都旗帜鲜明表示阿里或成中国AI的最大赢家之一。
外部的观感变化是“果”,其“因”本质上来自阿里愈发清晰的战略目标——“阿里将重塑为一家AI公司”,以及围绕这一目标的组织人事、业务路径和“精气神儿”的变化。在《金融时报》最新的报道中,一位阿里资深员工这样评价:“我们的问题并非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但我们又重拾了希望和信心。”
从满身疲惫,到焕新上架,阿里跋涉了五年——这是弹指一挥的五年,也是漫长煎熬的五年,它是如何做到的?
时间以2017年为节点,划分出了两个互联网时代。
这一年初夏,乌镇老树斜阳,19岁的围棋少年柯洁号称执白不败,作为围棋史上年纪最小的世界冠军,他怀着必胜的信念去对弈人工智能AlphaGo,最后三战三败,泪洒当场。而同样是在乌镇,冬天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东兴饭局留下了一张难得的互联网镀金时代的珍贵影像。
那一年,旧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接近散去,但新战场的踪迹仍然神秘莫测。所以那场饭局代表了两层意思,一是宣告了互联网产业格局的成型,大小巨头们已经依次入座,二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抱团求问:互联网创新速度趋缓,APP战争也基本结束,下一场战事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但无论在没在饭局上的大佬,可能都没想到几个月前那场围棋博弈,其实已经给足了信号。
信号难以辨认,噪音却充斥房间。2018年之后,字节靠短视频、拼多多依靠五环外,成长为新生代的互联网巨头。之后,新老玩家们在短视频、直播、算法、低价等关键词上投入诸多兵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关键词本质上是对存量注意力和购买力的转移——它们能孵化新巨头,但无法创造新时代。
2019年马云退休,阿里在这一年成为全球第一个GMV超过1万亿美金的电商公司,2020财年的净利润达到1492亿元,答卷很完美,前方也一片坦途: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0美金后,中端和可选消费一定会井喷,而中国抵达这个临界点正好就在2019年,阿里为日益富足的中产们做好了准备。
参加天猫双十一晚会的泰勒·斯威夫特,2019.11.11
但没有人能战胜周期的力量,当交班后的阿里摩拳擦掌的时候,三个无法避免的周期悄然而至:经济周期——消费低迷导致品牌电商平台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周期——电商整个行业增速的见顶,从增量博弈到了存量内卷;技术周期——互联网创新速度趋缓,大级别的战场始终看不到踪迹。
阿里低估了经济周期的复杂性。在增速换挡和疫情黑天鹅的背景下,中端和可选消费受到重创,天猫的品牌战略受阻、盒马的扩张遇到空气墙、银泰和大润发等线下布局更是失血严重。消费普惠化与消费品牌化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想要合二为一,则必须要对抗组织内部的肌肉记忆。
但轻装上阵的对手们,却可以疯狂切割存量,拼多多于下沉市场中崛起,GMV从2019年的1万亿增长到2023年的4万亿;抖音、快手的电商GMV也分别来到了2万亿和1万亿。随着对手的轮番冲击,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增速开始不断放缓。期间,阿里还遭遇了182.28亿元的反垄断罚款。
反垄断只是结果,根源来自于社会情绪(包括政府和民众)对互联网巨头看法的起伏,而这涉及到了阿里逃不开的第四个周期:大众情绪周期。从中国商业史上来看,企业一旦成为全民明星,就很难逃开一种从神坛到尘埃的跌宕轮回,它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舆论上的至暗时刻。
在四大周期的共振下,时来天地皆不同阿里的力了。
情绪放大了另外三个周期轮动的破坏力,并引发了内部的军心摇摆。而在众多噪音的干扰下,本来占据优势地位的阿里电商疲于应付。在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五年里,面临行业、技术、经济、情绪所组合起来的海浪,巨人被锁在了周期里。
周期终会轮回,但周期里的玩家未必能熬到春天。印加帝国因为跨不进下一个技术周期,被西班牙轻易灭国;大明王朝由于猝不及防的小冰河期,被外敌内乱最终压垮。在商业史上,熬不过周期的巨头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在今天,英特尔、IBM、奔驰大众等公司也在苦求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面对严峻的形势,阿里如何完成自我救赎?
阿里有一个异于同行的显著特点——擅长在战争中发明武器。
阿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器史。过去二十年,它们的对战清单囊括了中国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阿里管理层曾对内表达,“没有敌人我们只会越来越弱[3]。”而每打一仗,阿里就多一件攻城拔寨的武器——既有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菜鸟这种重剑神兵,也有1688、盒马、闲鱼、夸克、速卖通、钉钉、平头哥这些强弩锐器。
一边在商业的世界里凿山开路,一边在发明拓荒的轮子和攻城器械,这种基因出在马云身上。在十九年前,马云去旧金山演讲,他这样表示:“我是百分百中国制造,自学英语,对技术一窍不通。阿里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全是因为我不懂计算机,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
阿里前副总裁Porter Erisman当时也在会场,他吃惊地发现会场后排坐着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正在一字一句地抄在了本子上[4]。
在《绿野仙踪》中,主角桃乐丝最后发现能带自己回家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直穿在身上的银鞋;在《星际穿越》中,科学家库珀最后发现能指引自己突破宇宙规律的,其实就是父亲多年前送自己的手表。在阿里的故事线里,能够带领阿里走进下一个时代的“神器”,其实也早就躺在了阿里的兵器库里。
最重要的一件兵器,就是阿里云。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曾说过:阿里云是阿里工程师们用命填出来的。的确,在2009年于内部中质疑、被外部嘲笑中成立,阿里云追上了全球云计算的浪潮,2022年成长为额亚洲第一、全球第三,是全球前五名的厂商中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巴黎奥运会上的阿里云标识,2024年
云计算业务的成功,“自动”给阿里贡献了半张通往AGI时代的门票。阿里自己也很清楚这票的价值,在2023年的云栖大会上,王坚把云计算和大模型的关系比做电和电动机的关系:全球的各类电机消耗了46%的电,而大模型就像是智能时代的电动机——AGI越普及,云计算越受益。
阿里云,只是阿里多年技术积淀的一个体现,类似的布局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2017年围棋人机大战的五个月后,阿里就成立了达摩院,持续投入AI,并在2022年底ChatGPT问世前的三个月发布了自家的底层大模型“通义”, 并在第二年向世界开源了通义Qwen模型。如今,通义Qwen的衍生模型数量已经超过10万,超过Meta旗下的Llama系列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阿里的很多战略级别的业务布局,很多都是在逆境中埋下种子的,支付宝、天猫、云和AI等无不是如此。这家公司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经历的困境远不止一次,但阿里似乎有一种韧性,在最难的时候也坚持价值逻辑,用创新来突破瓶颈。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但面向下个时代的“战略资产”要想发挥作用,首先要找对它们在集团版图中的位置。但在阿里疲于应付周期的那几年里,业务调整往往会模糊一些战略资产的定位,比如阿里云业务曾计划随着“1+6+N”拆分,成为子集团独立融资上市,再比如达摩院的一度被传言裁员收缩减少投入强度。
阿里要想走出周期泥潭走向下一个时代,必须先确定面向下一个时代的组织关系。
阿里的组织关系变革,从2023年开始,大致上分了三步走:第一步,年初由张勇宣布“1+6+N”变革,之后张勇卸任;第二步,年中创业元老回归,蔡崇信出任董事局主席,吴泳铭出任集团CEO;第三步,年末达成高层共识,定下战略“用户为先、AI驱动”,阿里云停止分拆,留在集团。
在蔡崇信和吴泳铭的主导下,阿里沿着“电商+AI”的主赛道,开始了两手操作:一边是“做减法”,陆续剥离旗下亏损业务,出售银泰和大润发,减持手上的B站、小鹏、光线等非战略核心资产的股份;另一边是“做加法”,饱和式投资人工智能,除了自研外,中国AI六小龙阿里投了五家。
动作是一方面,精气神儿是另一方面。就像《亮剑》里旅长对李云龙讲:你去独立团上任,首先要解决的是士气问题。
想要重振阿里的精气神儿,任何人的作用都比不过马云自己。2023年底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阿里内网激起一片讨论,很久没有发声的马云罕见跟帖,他祝贺了拼多多的成功,也对阿里的改革进行了鼓励:“我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对无数阿里人来讲,“马老师”的话胜过所有的强心剂。
第二年四月,马云在内网发表了《致改革 致创新》的帖子,一方面肯定了蔡崇信和吴泳铭的改革,承认之前的弯路,“有错误不可怕,没有人不犯错,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而另一方能,马云也表现强烈的信心,“AI时代刚刚带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到2024年,反垄断整改完成,组织阵痛结束。骤雨重山,西湖饮绿,一个“新阿里”在刺刀、改革以及炮响下,艰难诞生。
在以“打仗文化”著称的阿里,成功路径一直是“发现敌人-集中火力-打赢战役”。但AI时代的颠覆需要等待技术突破,要转变战役思维。让懂技术的集团CEO带领阿里云出征,是一种管理智慧,考虑到了对AI创新短暂失利的容忍,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平衡好营收压力与技术投入的取舍。
2024年底,阿里把改革最后一子落下。在制定好“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电商战略后,由内部擅长打胜仗的85后蒋凡回归,整合国内和海外电商业务,完成阿里历史首次集权。蒋凡在过去这些年历经舆论上的沉浮,也带领阿里国际商业板块做出了亮眼的成绩,他重掌淘系是众望所归。
用组织上的三角架构,破周期里的四重枷锁。尽管内外部已沧海桑田,但阿里终于要重新出发了。
2025年刚开春,位于杭州西溪的阿里访客中心,又开始人头攒动起来了。
在春节返工后,阿里西溪园区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访客,每天一辆辆大巴车拉着五湖四海的客人,前来学习参访。访客们感兴趣的话题,显然已不再是电商GMV或者购物节战报,而是阿里在AI领域的布局——在DeepSeek引发的新一轮AI热潮中,高举开源大旗的阿里显然也成了瞩目的焦点。
阿里西溪园区,2025年
不过用“突然”来形容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转型,并不准确。2017年10月,也就是在围棋人机大战的五个月后,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宣布三年投入一千亿做研发,其中AI是核心方向之一;到了2018年底,阿里开始跟进大模型;到了2021年,阿里已经落地了全球首个十万亿级参数的大模型M6。
2022年9月,在ChatGPT问世前的三个月,阿里发布了历年技术沉淀的“通义”大模型系列,并将相关核心模型和技术向全球开源开放。这一举动在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一位当时在发布会现场的朋友跟我们回忆:当周靖人(现任阿里云CTO)在台上讲述大模型技术细节时,台下一半的人在玩手机。
尽管在当时没有太多人能看懂大模型的意义,甚至连阿里自己也不敢想到三个月后会有一个引爆全球的ChatGPT诞生,但从“通义”这个名字里,就能读懂阿里对AI普惠的野心——“通义”取自《汉书》中的“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既是仰观宇宙之大的理想,也是深耕大地肌理的务实。
因此,沿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阿里扛起AI开源的大旗几乎就是一件意料之内的事情。
作为阿里AI战略的核心资产,阿里云必然肩负着繁荣AI生态的重要任务。2023年9月,阿里放弃了阿里云的独立上市,蔡崇信在财报会议上解释:“阿里云需要集团提供现金以做投资。因为在AI驱动的世界里,要基于高度网络化的、高度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来发展全方位的业务,是离不开投资的。”
2024年,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本开支725亿元,同比足足增长了3倍。而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吴泳铭更是宣布了3800亿元的资本投入,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在吴永铭看来:“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这番表态的潜台词是:跟中国多数大模型公司想复刻下一个微信、抖音不同,阿里要推动AI的普惠生态,直面与硅谷巨头的竞速。
所以,阿里的优势到底在哪?它能打破外界对“AI颠覆在美国,AI应用在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吗?
算力上,在自研系统飞天的加持下,阿里云万卡级AI集群的算力达15 EFLOPS(全球前三);数据上,阿里业务生态有超10亿的用户体量;算法上,阿里在底层模型能力上持续突破,通义家族的最新模型在各类交锋激烈的全球前十榜单(如Chatbot Arena、OpenCompass等),始终能占据一席之地。
在生态方面,阿里早期的业务布局成为抓手。产品上,通义的开源能让其客户选择阿里云,联动收入的增长;开源上搭建魔搭社区,吸引全球280万开发者,Qwen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形成庞大的技术协作网络,能加速大模型迭代,推动AI生态繁荣,形成“开源模型+云服务+商业变现”的闭环。
事实上,这两天跟宝马和移动的战略合作,只是阿里AI业务和产业共振的最新案例和缩影。从数据上看,通义大模型家族已经服务了中国90%+的上市商业银行、90%+的互联网公司、90%+的手机品牌、90%+的汽车品牌、90%+的家电品牌、30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1000多家政企客户。
这是一种大禹治水般的东方智慧——不去筑技术高墙向全球收科技税,而是蚂蚁式雄兵破局,疏通世界大小河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I的意义到底在哪?马云讲过: 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 而是技术背后的人、理想和价值体系。如果从技术、理想、价值的角度,来解构这家曾经的电商公司,“刷新”后的阿里正整装待发,要去疯狂的实现:开源AI、投入AI以及普及AI。这是重走对互联网时代的开山凿路——去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当中国开始用AI去加固大地的毛细血管,奏响“硬盘与锄头”的命运交响曲时,这一切只是开始的开始。
B站有一名Up主,叫艾维奇Vic,靠采访坐头等舱大佬“对年轻说些什么”而走红网络。
在他的视频里,既有大哥对年轻人的忠告是“投个好胎吧”,也有四十年的顶尖医生劝说“要一辈子日拱一卒”。在今年2月22日的视频里,该博主采访了每月出差三个国家,旅游五十国家的中国台湾企业家,他讲述了自己直白的看法:这代年轻人不好搞,因为没机会了。
年轻人有没有机会,跟社会面貌、时代精神有关,但更跟经济周期有关。在阿里刚刚创业的1998年,中国正站在加入WTO的前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引领下,每个人都为了改变命运大跨步的跑。第一个十年,高速的城镇化、房地产、人口红利成就了北上广深。
正在分拣货品的菜鸟速递员工,2024年
来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科技巨头的同时,也为社会植入了信息平权。中国社会的视角走出一线、新一线,因为这里只占全国面积的3%。舆论开始关注剩下的97%的土地,那里有着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整个中国约84%的人口,在“县城”消费、生长以及出走。
第三个十年,《县城》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爆火,有一条热评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郭敬明,如果没有他描写的物欲横流、繁华喧嚣,我可能没有动力玩命学习,就为了离开这个没有星巴克的地方。现在人处北京,脑海里只剩下郭敬明写的,’我要努力挣钱,当父母老了,能为他们换器官、换血、甚至换命‘。”
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后浪们一边挣扎在躺平、内耗、做题、自洽和内卷间,一边发出“北上广容不下身体,小县城容不下灵魂”的拷问。中国社会面临新世代的觉醒,也在思考自我、刷新自我、找回自我。新环境下,虽然一批根植县城的企业乘势崛起,但还是难以回答:县城青年的尊严和出路在哪?
要再次撬动阶级利益分配,唯有第四次工业革命AI。蔡崇信思考过,“AI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的生产力。全球GDP总量大约是100万亿美元,其中60%来自劳动力收入,假设AI可以提升20%的生产力,那么市场总规模就是10万亿美元,大约是全球交通运输、医疗保险之和。”换句话说,谁看得更远,谁突破了AI,谁就是未来。
其实AI战争的胜负论,跳不出历史轮回:用新时代的算力,去复刻旧时代的信念——任何生产力革命都要向下扎根,而非向上攀附。
这些年来,人们在讨论阿里时,常忘记它来自湖畔花园16幢1单元202室,17位找不到好工作的普通青年,笃信马云改变世界的梦想,踏上“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征途。而如今,开源AI、投入AI、普及AI,又何曾不是回归“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初心呢?
此刻,站在新旧交锋的时代路口,阿里又重回了那条“被质疑-被验证-被需要”的盲道上。阿里在刷新阿里,阿里也在找回阿里。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
[1] 阿里电商事业群燃起第一把火:2025 年开局要打三场增长战役,晚点LatePost
[2] 堵截千亿拼多多,阿里与腾讯的电商新战役 ,36氪
[3]阿里作战体系:组织越战越勇,仗越打越难,晚点LatePost
[4] 阿里传,波特·埃里斯曼
[5]阿里退守,财新
[6]中国大模型融资暗战:罗曼蒂克的快速消亡,暗涌Waves
[7]通往第四次工业革命,阿里云还缺半张门票,饭统戴老板
[8]阿里云,在不合时宜的时代,36氪
[9] 阿里云:云计算王者,AI 时代强者更强,招商证券
[10] 重拾阿里云(系列一):中国 AI 新阶段下的增长复苏,华创证券
[11]AI开启阿里云新成长,申万宏源
[12]小红书账号“湖畔吹水”
[13]How Jack Ma's pivot to AI rehabilitated Alibaba, FT
来源:饭统戴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