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白露冻死老牛,八月白露单衣过冬”,今年白露在哪?冷不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5:46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民间有句老话:“七月白露冻死老牛,八月白露单衣过冬。”白露一到,昼夜温差开始拉大,天气的“拐点”也随之而来。

但问题是,今年的白露究竟落在什么时候?气温会不会真的像谚语里说的那样,突然变得又冷又狠?还是会出现反常的暖意?

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穿衣养生,也牵扯着秋冬的气候走向。

白露节气正好处在夏末秋初的交接处,名字来源很直观——早晨在草木上看到的那层白色露水。

在2025年,白露的具体时间点是9月7日16时51分41秒。

按照农历来算,今年的白露恰好落在了七月十六日,这就是农谚中所说的"七月白露"。

很多人不知道,白露还有"三候"变化: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这意味着候鸟开始迁徙,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而留下的鸟类则忙着储存食物。

白露时节,天气开始有了明显变化,早晚温差变大,你可能会感觉早上起床特别冷,白天又热得不行。

空气湿度也开始下降,北风逐渐增多,这些都是自然界给我们的信号——秋天真的来了,而且冬天正在路上。

今年的白露比去年提前了近两个小时,这在农民眼中,也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农谚中的天气密码

"七月白露,冻死老牛;八月白露,单衣过冬。"

这句农谚在农村地区流传已久,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节气落在农历七月,那么冬天会特别冷,连老牛都会被冻死;

如果白露在农历八月,那么冬天就会比较暖和,穿单衣就能过冬。

2025年的白露节气恰好落在农历七月十六日,按照农谚的说法,今年冬天很可能会异常寒冷。

你可能会问,一个节气的日期怎么能预测几个月后的天气?这其实是古人通过几百上千年的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

农谚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背后确实有一定的气象学道理。

白露时节如果提前到农历七月,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活动提前开始,整个秋冬季节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可能会增加,导致冬季气温偏低。

2015年和2019年的白露也都是"七月白露",那两年的冬天确实都比较冷。

当然,这种预测不是绝对准确,但作为参考还是很有价值的。

2025冬季的寒冷信号

根据白露节气的时间推算,2025年的冬天很可能会比较寒冷。

具体表现可能是冷空气频繁南下,寒潮次数增多,严寒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北方地区,可能会迎来持续的低温天气。

从历史数据来看,当白露落在农历七月时,随后的冬季平均温度确实有偏低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过去30年中"七月白露"年份的冬季,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低1-2℃,极端低温出现的概率也明显增加。

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处暑节气后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异常剧烈,"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感觉特别明显。

这种天气模式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冬天可能会形成强烈的冷空气活动。

对普通人来说,今年可能需要提前准备过冬的厚衣物和被子,特别是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保暖。

北方地区的供暖时间可能需要提前,家里的暖气设备最好提前检查维修。

白露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个时节,南方的晚稻正处于灌浆期,昼夜温差大对稻谷灌浆非常有利,但如果连续阴雨天气,容易造成稻穗发霉。

北方的玉米和大豆开始成熟,农民们要抓紧时间收获。

白露时节雨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果积累糖分。

所以白露前后的苹果、梨、柿子特别甜。现在市场上卖的葡萄大多是白露前后成熟的,特别香甜可口。

对农民来说,白露节气还提醒着要做好秋收和冬季作物种植的准备。

如果今年冬季真的很冷,那么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可能需要适当提前,以确保在严寒来临前小麦能够安全出苗、扎根。

同时,设施农业也需要做好防寒准备,温室大棚的保温设施要检查修缮,预防极端低温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虽然农谚预测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它。

现代气象学通过卫星观测、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中国气象局的长期预报显示,2025年冬季可能确实存在气温偏低的趋势,尤其是北方和东北地区。

这与农谚的预测有一定的吻合,但具体的严寒程度和持续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预测。

现代科学认为,影响冬季气温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北极涛动、太阳活动等多种因素。

单纯依靠节气时间来预测有一定局限性。

不过,农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确实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尊重和参考。

白露节气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有对未来天气的预示。

2025年的"七月白露"可能预示着一个寒冷的冬季,这既是传统农谚的预测,也有现代气象学的佐证。

面对可能的严寒天气,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准备是明智之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我们在应对自然变化时更有底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气象局官网,《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天气网。

来源:在雨中绽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