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半导体电阻效应。所谓电阻效应,就是半导体的电阻率,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减小。这一点很反常,因为导体电阻率,一般和温度是正相关的,温度越高电阻率越高。
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半导体电阻效应。所谓电阻效应,就是半导体的电阻率,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减小。这一点很反常,因为导体电阻率,一般和温度是正相关的,温度越高电阻率越高。
电阻效应是半导体四大特征里,发现的第一个特征。至于为什么有这个特征,涉及能带理论,咱后面再讲。至于金属导体,电阻率随温度上升,高中物理应该讲过,是温度越高原子振动越剧烈,电子通行难度越大。但要彻底理解这个问题,其实也需要能带理论。
除了电阻效应,法拉第还有一大贡献是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发电机。所谓电磁感应,就是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就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是将机械能为主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对电能进行利用。这两次工业革命脉络非常清晰,就是化学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现在火电、核电,也是先烧锅炉,把化学能、原子能先转化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水电、风电,是直接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只有光伏摆脱了机械能,可以直接从光到电。
在电能利用上,主要是四类材料,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最早得到利用的,是导体和绝缘体,整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导体和绝缘体在发力。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主要是在半导体上下功夫。所谓半导体,简单理解就是电阻率变动范围很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现在就剩超导还没大规模商用,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末期,和第五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半导体第二大特征,是1839年贝克雷尔发现的光生伏特效应。他十九岁在父亲实验室工作时,发现用光照射电极可以产生电压。当光线用蓝光或紫外光,电极用氯化银或溴化银涂层时,效果最佳。但要解释这个现象,也需要能带理论和光量子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20世纪才建立的,咱也暂且不讲。
1873年,史密斯发现光电导效应,他发现硒在光照下电阻会变小。至此半导体四大特征还剩最后一项,1874年布劳恩发现的整流效应。它是说半导体的电导率与所加电场方向有关,在一个方向加电压时材料是导电的,但电极方向调转过来就不导电了。
搞集成电路的,一般比较关注整流效应。搞光伏的,一般比较关注光生伏特效应。大家也可以看到,半导体四大特征里跟光伏相关的有两个,而在历史上光伏也确实发展的比芯片早。但对光伏发展贡献最大的,其实不是贝克雷尔的光生伏特效应,而是史密斯的光电导效应。
1876年,英国国王学院亚当斯(Adams)和他的学生(Day)对硒的光电导效应做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该现象可以用内部电压解释,也就是光照让硒棒内部产生了电压,表现的好像是电导率增加了。两人通过实验,首次在全固态系统中,用光照产生了电流。
1883年,美国发明家弗里茨继续对硒进行光照研究,发明出第一个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据说他还把这个电池装到了屋顶上,但是转化效率不高,只有不到1%。其实从后视镜看,现在主流的光伏是硅电池,这也注定了早期的硒电池,不可能取得太大成果。或者反过来说,是科学家在硒电池上没取得太大成就,才逐步转向硅电池。当然也有可能,是光伏跟芯片都要用硅,所以硅基技术发展比较迅速。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研究紫外线光电导性时,意外发现了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就是用光照射金属会激发出电子的现象。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但要解释这一现象,得等后来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因为在光电效应上的贡献,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奖。
同一年摩泽尔还研究了染料敏化效应在光伏电池上的应用。这是一个过于超前的研究,注定进展缓慢。实际上,它是第三代光伏电池路线之一。光伏电池的三代划分,是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在2001年一篇文章里做的。后面讲中国太阳能发展时,会讲到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他是马丁·格林的学生。
现在主流的晶硅太阳能是第一代太阳能。第二代是薄膜太阳能,其中有一些是含硒材料。前面咱说过1883年,弗里茨的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可算是薄膜电池先驱。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是钙钛矿。然后就是1887年开创这个,染料敏化电池。
接下来时间来到1904年,这一年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与芯片相关的技术终于有了动静。它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灯泡里面围绕灯丝F放一个金属圆筒C。金属圆筒不与灯丝接触。然后给灯丝F接电源负极,给金属圆筒C接电源正极。灯丝的材料外形,比较容易向外发射电子,那么在负电极排斥下,同时在金属圆筒正电吸引下,灯丝发射的电子就会向金属圆筒移动。虽然金属圆筒与灯丝没有直接接触,但因为电子穿过真空到达了金属圆筒,电路里就会产生电流。
但如果反过来,给灯丝F接正极,给金属圆筒C接负极,则正极对灯丝电子有吸引作用,金属圆筒上的负电对电子有排斥作用,此时电子无法从灯丝移动到金属圆筒,电路呈断开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弗莱明其实是用导体,模拟了半导体的整流效应。利用该装置,可以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弗莱明当时为马可尼工作。马可尼就是那个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弗莱明这个真空二极管,主要是给马可尼无线电报,做检波器使用。弗莱明这个真空二极管虽然跟半导体没啥关系,但通过交换电极已经可以控制电路通断,模拟出 01 信号。而在两年之后,1906年,福雷斯特又在弗莱明基础上搞出了真空三极管,它比真空二极管多了个栅极,不仅能检波,还能放大信号。不过真空二极管、真空三极管都是电子管,而电子管在绝大多数领域很快就被后来崛起的晶体管取代。苏联也因为押注电子管,在计算机上逐渐掉队。
在真空三极管和真空二极管之间,还有一个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论文。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集中在一些叫做光量子的粒子上,其实就是光子。之前咱讲光生伏特效应和光电导效应,本质上也是光量子作用。
爱因斯坦发表光电效应理论之后,1906年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16年,波兰科学家柴可拉斯基,发明了单晶硅拉晶提纯工艺。这种方法又称直拉法,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单晶制造工艺。现在光伏电池和芯片都要用到这种技术。考虑当时晶硅太阳能和硅基集成电路,还完全没有发展,不得不说这一前置工艺,有点儿过于超前了。当然也是因为有了这一前置工艺,后面晶硅太阳能和硅基集成电路,才有发展的可能。
拉晶的原料,一般是多晶硅或单晶硅废料边角料,然后高温熔化至熔融状态。之后蘸一粒籽晶,把籽晶放进熔融硅料中,单晶硅就会围绕籽晶生长。一边生长一边旋转一边往上提拉,就生产出一根硅棒。硅棒切片就变成了硅片,硅片就可以印刷电路了。当然在光刻之前,还需要抛光等工艺。
1940年,奥尔研究雷达探测器上硅的应用时发现了PN结,后来又搞出了硅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大约1%。奥尔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之后贝尔实验室就在半导体上开挂了。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投运,该计算机使用1万7千多个电子管,功率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电子管前面讲过,真空二极管是1904年发明的,真空三极管是1906年发明的。这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已经过了40年。
但关于埃尼阿克是不是第一台计算机其实存在争议,在它之前还有一个ABC,但是ABC不支持编程,所以严格说法应该是“埃尼阿克是第一台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在埃尼阿克核心6人研发团队中,还有一个华人科学家朱传榘。但当时报道这个新闻的纽约时报,似乎并未提及这一点。
埃尼阿克是电子管计算机,但紧接着第二年,1946年,贝尔实验室就发明了点接触式晶体管。这是1945年,贝尔实验室启动的一个项目。组长是肖克利,组员包括巴丁和布拉顿。1947年12月,巴丁和布拉顿发明了点接触式晶体管,样子看上去非常狂放。这个晶体管用的不是硅,而是锗。跟硅同族,但是在下一周期。
本来这个半导体小组是肖克利领导的,但贝尔实验室律师以晶体管诞生时肖克利不在场为由,没在专利上写肖克利的名字。估计是肖克利提供了想法,但没有参与具体工作。
得知这个消息后肖克利非常生气,于是又独自一人在一个月后发明了三明治结构的双极性结式晶体管。它是两层N型半导体夹着一层P型半导体,但还不是后来的NPN型晶体管,真正的NPN晶体管要到1950年才发明出来。肖克利一个人独享了三明治晶体管专利,后来1956年巴丁、布拉顿、肖克利三人因晶体管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搞出点接触式晶体管的巴丁因为与肖克利不和,1951年离开贝尔实验室,去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1972年又因为BCS理论,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唯一一个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居里夫人也拿过两次诺贝尔奖,但一次是物理奖,一次是化学奖。拿两次物理奖的,目前就只有巴丁一个。
贝尔实验室可追溯到亚历山大·贝尔,就是发明电话那个贝尔。贝尔1847年生于苏格兰,这一年是道光二十七年,同一年出生的还有爱迪生。1870年贝尔随父母移民加拿大,1871年又移民美国。1876年拿到电话专利,1877年成立贝尔电话公司,1882年加入美国国籍。1885年,贝尔电话公司重组成立AT&T。1925年,AT&T收购西方电气研发部并与自身的工程部合并,成立了贝尔实验室。此时亚历山大·贝尔,已于1922年去世。
从创立过程看,贝尔实验室倒也没有多了不起的背景。但截至2010年,贝尔实验室一共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且UNIX系统、C语言这些耳熟能详的技术,都是贝尔实验室搞出来的。AT&T在电话领域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贝尔实验室1925年成立时,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发机构。工作人员3600人,其中技术人员2000人,1925年研发经费就有1200万美元。到1980年,人员增加至2万4千人,经费达到16.3亿。
以上差不多就是半导体从发现到壮大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贝尔实验室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1995年,AT&T因垄断被拆分,之后以贝尔实验室为主体成立了朗讯科技。这是贝尔实验室的顶峰,因为失去垄断地位后钱来的就不容易了,据说科研人员也要背KPI了。
来源:科工洞洞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