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924医院病房,102岁的抗战老兵李承发早已起床。这一天非同寻常——他要与同为退役军人的女儿和儿子,一起观看九三阅兵直播。老人特意整理了自己的衣装,胸前郑重地挂上了那些沉甸甸的勋章,每一枚都诉说着一段烽火岁月。
9月3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924医院病房,102岁的抗战老兵李承发早已起床。这一天非同寻常——他要与同为退役军人的女儿和儿子,一起观看九三阅兵直播。老人特意整理了自己的衣装,胸前郑重地挂上了那些沉甸甸的勋章,每一枚都诉说着一段烽火岁月。
“今天是个大日子,"老人喃喃自语,“我要好好看看。”
离九三阅兵直播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李承发就已经端坐在电视机前。他拒绝了家人让他靠坐沙发的提议,坚持要挺直腰板。“看就得有看的样子。”老人的声音虽然苍老,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当国歌声响起时,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突然右手举至额际,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整整46秒,他纹丝不动,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
李承发出生于1923年3月14日,19岁毅然投身革命,21岁成为新四军的一名卫生员。“那时候我个子不高,长得也像个孩子,战友们都叫我‘小医生’。听着他们的喊声,我心里着急。我这个‘小医生’,是战友们活下去的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他随部队在淮南地区辗转作战,参与了盱眙、嘉山、来安等地的激烈战斗。1945年6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装甲车队隆隆驶过屏幕时,老人情不自禁地向前倾身,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细节。“这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他感慨道,声音微微发颤,“那时候要是有一辆这样的装甲车,能少牺牲多少好战士啊。”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椅子的扶手,仿佛在计算着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当空中梯队呼啸而过时,李承发突然沉默了。泪水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无声滑落,但他依然保持着笔挺的坐姿。
“如果当年我们有这些装备,就不会被欺负了。”老人哽咽着说,右手又一次举到额际,向荧屏中的战机敬礼。这个礼,他敬了整整一分钟。手臂虽然微微颤抖,却没有丝毫放松。身边的儿女想要搀扶,都被他轻轻推开。
“让我好好敬这个礼,”他说,“这是替那些没能看到今天的战友们敬的。”李老的女儿李新元站在父亲身后,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父亲这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她轻声告诉记者,“他常说:‘荣耀不属于我一个人,是属于所有战友的。’”
九三阅兵进行到一半时,老人突然说起了一段往事:“我作为卫生员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抢救伤员。有一次,敌人的飞机就在头顶盘旋,我还是冲出去背回了一个小战士。他才18岁,胸口被打穿了,还在问我:‘队长,咱们能赢吗?’我说:‘一定能!’”
老人凝视着屏幕上精神抖擞的年轻士兵,轻声说:“今天,我可以告诉他,我们不但赢了,还赢得这么漂亮!”
当九三阅兵直播接近尾声,他再次起身,敬了军礼。
李承发的女儿李新元动情地说:“父亲常说,他们那代人吃苦,就是为了让后代不再吃苦。看到今天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是他最大的安慰。”
九三阅兵直播结束后,老人依然久久注视着屏幕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的手轻轻抚摸着胸前的一枚枚勋章,仿佛在告诉那些长眠的战友们:“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儿女推着他回房间时,老人突然轻声哼起了《我是一个兵》,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
那一刻,他不再是102岁的老人,而是那个21岁、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战士。
来源丨记者陈静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