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白光芒掩盖的狠人:他的逆袭剧本才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20:32 2

摘要:很多人知道高适,源于读书时期背诵过一些他的诗句,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很多人知道高适,源于读书时期背诵过一些他的诗句,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对于高适真实的性格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却所知寥寥。

去年一次外出学习返程的飞机上,偶然和斌哥一起看完了《长安三万里》,高适身上的那种坚毅踏实和重情重义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令我内心感动不已。

加上最近有个项目需要研究下这位诗人,我对高适的兴趣大增。

和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相比,高适似乎没有那么闪闪发光,但当我近距离走进高适的人生,我才终于领悟,为何当初在看电影时,高适带给我的触动远比李白要多得多。

论天赋和性格,李白才华横溢、潇洒不羁,确实非常有魅力,但天才终究离普通人太过遥远,而高适则更像是心怀梦想、勤勉踏实,最终厚积薄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代表。

高适的祖父高侃,原本也是一代名将,然而到了高适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二十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长安,希望能得到君王赏识,然而高适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也无人愿意举荐一个无钱无势的年轻人。

尝尽了世态炎凉的高适退守到宋州隐居,为了生存,他只能种地,谁知后来竟然做了三十多年的农民……

但即便隐居乡野三十多年,高适从来没有消沉度日,相反,他不仅不忘初心,还努力读书提高创作才华。

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高适得到了朝廷赏识,成为了一方县令,并在六十四岁抵达人生顶峰,成为了封疆大吏,也是唐朝众多诗人中,唯一以军功封侯的诗人

尽管大器晚成,但无论是诗文成就,还是仕途政绩,在同时代的诗人中,高适都是佼佼者,当我带着学习的视角去看高适,我发现,这源于高适始终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他目标明确,而且早早就构建了自己的“偶像天团”。

第一个人生榜样:宓子贱

高适的第一个人生榜样是宓子贱。

宓子贱是何人呢?

据说,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除了这个身份,他还有另一个被人记住的身份——单父宰。

唐朝时期,单父是河南的宋州,宰,是主治的意思,单父宰也就是单父的县令,地方父母官。

也许你会好奇,不就是个小小县令,高适为何那么崇拜他?

官位确实不高,但宓子贱很有政治治理才华。宓子贱在单父主政三年,弹琴而治,身不下公堂,就把单父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据说老百姓都不愿意犯罪,因为怕影响了宓子贱的名声。

三年期满后,接替宓子贱做单父宰的人叫巫子期,此人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到任后,事必躬亲,披星戴月,天没亮就去公堂,夜晚辗转反侧还在思考公事,但是单父的治安却不如之前。

巫子期十分不解,就去请教宓子贱。宓子贱说,“你是一人之力,我是群策群力;依靠众人的力量当然安逸,依靠自己的力量必然劳苦。”

孔子听说后感叹,以宓子贱的才干,治理单父实在有点屈才,他可以做更大的官,管理更大的地方。

可见,宓子贱的确是个非常有才能之人,后来也成为了儒家推崇仁政德政的榜样。

一千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744年,高适、杜甫、李白等人来到单父游玩,面对物是人非的琴台,高适心中颇为触动,于是写下了关于宓子贱的第一首诗:

宓公琴台诗三首 其一

高适

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

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

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四岁,年近半百,处于人生低谷期,家庭、仕途都没有。但即便如此,高适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迷茫,仿佛找到了一座灯塔,内心有了更多的历练。

后来,高适又写了很多关于宓子贱的诗,“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独行并非我的心愿,怀念古圣先贤让我心情激动,虽然你已远去,但我决心要向你靠近

高适回到宋州后,依然常常会想起宓子贱,并以子贱为榜样勉励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志不立,树无根不长。

一个人如果不能尽早确立一生的志向,就会无所作为,碌碌终生。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人生的低谷时,因为有了榜样的引领,也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高适很幸运,他的人生有很多像宓子贱这般杰出的榜样在引领着他前进。

第二个榜样:魏征

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多半对魏征不会陌生。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以敢于犯颜直谏留名青史,即便激怒了皇帝,他也面不改色,毫不退缩。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一段有名的“铜镜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以说,贞观盛世的诞生,亦有魏征的一份功劳。

公元730年,高适来到魏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大名县游玩,在参访了魏征的旧馆后,他写下了一首诗:

魏征公

高适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

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

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

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从魏征身上,高适学习了他的“勇气”,高适虽是诗人,但他身上亦有铮铮铁骨和勇于直言的果敢。

第三个榜样:郭元振

郭元振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一名官员。

当时,吐蕃是大唐的一大边患,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索要十姓突厥之地,野心不是一般地大,武则天为此头疼不已。

后来,出使吐蕃的郭元振便向武则天献上离间计,“吐蕃的百姓对常年战争早已痛恨不已,早就想和大唐和好,只有论钦陵穷兵黩武,想靠战争获得好处。如果我们派去使者不断展示大唐的恩德和友好,论钦陵总是反对,那么不论吐蕃国王还是老百姓都会日渐怨恨论钦陵,他再执意发动大规模战争,就会不得人心,吐蕃上下猜疑,将不攻自破。”

这一离间计很快有了效果,吐蕃内部果然相互猜疑,发生了内乱,论钦陵被杀,吐蕃投降唐朝。

后来郭元振被任命为凉州都督,他到任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治理才华,把凉州的边境扩展了一千五百里,农业大发展,凉州的粮食实现了大丰收,囤积的军粮可以吃上十年之久。

有郭元振镇守边疆,吐蕃、突厥、都纷纷归降唐朝,边境祥和,百姓安居乐业。

此后,郭元振从地方官被调到京城为官,凉州百姓奔赴八百里,排着长队,带着各种食物和汤水,护送郭元振进京。

对于官员来说,如此政绩确实足以彪炳史书,是所有为官者都羡慕的画面。

从郭元振这里,高适理解了“责任”,那就是挑担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利益他人

第四个榜样:狄仁杰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一位非常有头脑的官员。正是在他的巧妙推动下,太子李显顺利即位,李唐王朝得到了延续。

据说,当时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武三思。

有一次,武则天询问大臣,皇位传给谁,其他大臣不知怎么回答。狄仁杰却从容地问武则天,“姑侄和母子哪个关系更近呢?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配享太庙。但是立侄子为太子,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侄子让姑姑享太庙的。”

这个说辞非常精妙婉转,按住了武则天立武氏为储的念头。太子李显复位,狄仁杰有很大的功劳。

从狄仁杰这里,高适懂得了“智慧”。头脑里有了智慧,才能走好仕途。

这些都是高适的榜样,每到一个地方游玩,高适都会感慨怀古,见贤思齐,他渴望像魏征一样“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像郭元振一样“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像狄仁杰一样“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

有了这几位伟人做榜样,高适也找到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后来他当官后,很多行为都完美地契合了他的人生榜样

向榜样学习和致敬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很快逼近长安。

大将哥舒翰兵败安禄山,时任哥舒翰幕府掌书记的高适突围逃出,来到长安后,高适向他那唐玄宗献策,请求玄宗拿出仓库的全部财物来招募敢死队坚守长安,长安就还有救。

这是一条很中肯的建议,然而玄宗并没有采纳,因为他早已有了逃跑的想法,并瞒着百官很快付诸行动。

在西逃巴蜀的路上,高适继续上奏,极言是朝廷军队的腐败导致潼关战败,还获得了玄宗嘉许,被提拔为御侍史。

但是,唐玄宗听从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的策略,高适一眼看出其中不妥,又上疏力谏如此一来,太子权力将会被分散并且可能导致南北分裂,也不利于团结一心对付叛军。

危机时刻,高适的身上有着偶像魏征的影子,他不惧皇权威严,敢于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直谏。尽管高适的意见没有被唐玄宗采纳,但高适的确有一代谏臣的风范

唐玄宗执意施行“诸王分镇”的策略,很快结果如高适预言,永王李璘在东南招募了数万士兵叛乱,唐肃宗听闻高适曾劝谏玄宗不要行“诸王分镇”,召高适商议。

高适预言永王必败,于是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使,负责平叛永王之乱。但高适并不领兵先不急,先写了一篇《未过淮先与将校书》,劝说永王军中将士认清形势,早日归顺朝廷。

这一攻心计立竿见影,永王军队中传言纷纷,还没交战,早已士气低落。永王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适身上有着狄仁杰的智慧,他一眼就能看清问题本质,他运筹帷幄,兵不血刃就能将危机化于无形之中。不愧一代名将。

此后,高适出任了多个西南地区的官职,维护了边陲地区的叛乱。

高适始终坚守理想,向榜样学习,心系百姓,渴望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高适对政治有更清醒的判断,或许这也是他一直稳稳前行,诗文与仕途皆瞩目的原因。

对于普通人来说,李白是用来崇拜的,而高适,则是可以学习的人生榜样

当我们在职场焦虑、年龄恐慌中迷失时,不妨想想那个在田间地头春种秋收的身影——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来源:笑薇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