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青春又是一年开学季,城区里的大丘初级中学、丰泰小学、盛山幼儿园等新建学校一同敞开校门,迎接第一批新生。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好奇地张望着崭新的教室、宽阔的操场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新起点,也是我区教育发展的生动见证——今年,全区新增学校建筑面积5.2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470个。近3年来,我区通过优化119个农村校点布局,整合2.97亿元实施农村校舍改扩建685校次,我区义务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蝶变跨越。近年来,我区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7项重点指标达标率小学初中分别为75.59%、83.08%,同比增长26.34%、35.39%;政府保障15项重点指标达标率保持在80%;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为0.569、0.425,较上年分别提升0.113、0.018,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简单投影”到“智慧校园”“以前的班班通投影仪反应慢、故障多,用着用着就卡住了或死机了。现在的交互式智慧黑板一体机,触摸书写、多屏互动,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雪宝山镇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校长孙治品站在学校录播室外说。“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后,教育教学、教师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校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实验管理等都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师生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大丘小学校长廖晓红指着学校智能监控大屏说。截至目前,我区共建成市级智慧校园5所,这是我区智慧教育建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区投入8284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专网、可视资源系统相继建成,3715套多媒体设备完成升级,让城乡孩子共享“智慧教育”的便利。今年8月18日至20日,2025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晓海作为特邀嘉宾在会上发表演讲,分享了我区数字教育经验做法。 从“城强乡弱”到“城乡共享”“看到孩子们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知道我来对了。”区实验中学教师张刘涛毅然选择到高桥初级中学支教。他的这个决定点亮了许多山村孩子的梦想。像张刘涛这样主动下乡支教的教师,在我区并不是个例。两年来,我区共有1698名教师参与城乡交流轮岗,其中967名优秀教师选择驻守乡村。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区推出“筑巢引凤”“安居工程”“鹊桥计划”等一系列暖心政策。近五年来,共引进2300余名优秀教育人才,其中80%分配至农村学校。同时投入4.7亿元建成教师公租房、周转房近4400套,真正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针对农村音体美教师紧缺的问题,近三年来,我区通过“三支一扶”招聘71名相关专业的教师,2023年又公开招聘3名相关专业教师并全部补充至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们也全面发展。此外,我区还构建起“国培示范、市培重点、区保全员”的研训体系,年均培训教师超6万人次。建成市级“三名工作室”6个,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6个,培养正高级教师25人、市级名优教师235人。设立高中教共体3个、初中教共体7个、小学教共体11个、九年一贯制教共体3个、跨学段贯通培养教共体3个、跨区域教共体3个,优质师资真正实现了城乡共享、高效流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位于汉丰湖边的文峰初级中学的球场上,体育老师董明坤正耐心地带着学生踢足球。“我们为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定制‘一生一案’。”董明坤说。这是我区践行“五育并举”的一个生动缩影。我区通过推进“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如今已形成“一校一品”的良好格局:汉丰一小科技创新、德阳初中三峡文化、大进中心小学非遗传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目前,我区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国家级特色学校42所、市级48所、区级80所。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区通过打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市教育评价改革特色区和建设区内外教共体,推动全区教育质量实现稳步提升。我区常年有200余名教师、500余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活动中摘金夺银,学前教育在2024年重庆市质量监测中位列全市第1位,义务教育80%监测指标达到国家8星以上标准,高中教育质效持续攀高,出口质量连续5年递增,职业教育2024年在全国212个地市质量抽检中排名第15位。从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到智慧课堂的互动屏幕,从乡村新铺的塑胶跑道到城区学校的特色课程,我区教育正在用扎实的行动,书写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篇章。每一个孩子,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在家门口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摘要:记者 邓青春又是一年开学季,城区里的大丘初级中学、丰泰小学、盛山幼儿园等新建学校一同敞开校门,迎接第一批新生。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好奇地张望着崭新的教室、宽阔的操场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新起点,也是我区教育发展的生动见证——今年,全区新增
来源:灿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