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午休新姿势:抱紧楼下那棵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8:49 1

摘要:●论文作者吴恩楠(右一)参加的“创意抱”。图片来自@一起抱树吧治愈之外吴恩楠是Lucky的博士同学,也是提出要研究抱树现象的人。他的研究方向是生态人类学,他最好奇的问题其实是,除了把树当工具,从树那里获得治愈以外,抱树是否还给人带来更多认识,“比如跳出人类中心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论文作者吴恩楠(右一)参加的“创意抱”。图片来自@一起抱树吧治愈之外吴恩楠是Lucky的博士同学,也是提出要研究抱树现象的人。他的研究方向是生态人类学,他最好奇的问题其实是,除了把树当工具,从树那里获得治愈以外,抱树是否还给人带来更多认识,“比如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抱着这种疑问,2023年8月,他专门去大理,参加了一场集体抱树活动。集体抱树活动兴起于海外,还形成了抱树比赛。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芬兰北部一片名为哈利普(名字来源芬兰语的“拥抱”和“树”)的松树林拥有者,开启了首届抱树大赛,“不能抱人,那就抱抱树吧”。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女孩看到这个比赛,继而在国内发起了线上社群“一起抱树吧”。2023年3月,她在上海发起了第一次集体抱树活动,预计16个名额,一个小时就有25人入群。这个叫沙沙的女孩从事广告业,她解释最初举办活动的原因,“只是想和朋友们去公园里玩,想着一定要把2022年错过的春天全都补回来!”吴恩楠参加的这期,有十多个人参加,活动不收费,大家彼此不认识,也不会问彼此工作、年龄,这里倡导摆脱任何标签,只是共度一个下午的时光。组织者挑选了洱海边一片杉树林,大家各自从大理各处坐车过来,连夜大雨淹没了路,他们搬石头、架木头,架起了通往目的地的路。活动流程也复制自芬兰的比赛流程。一共三个环节,一开始是速度抱,在1分钟里尽可能抱更多树,有人可以抱37棵树,后面两个环节分别是深情抱、创意抱。让吴恩楠感受最深的是深情抱。尽管是带着观察和访谈的任务,他自己也参与了进去,挑了一棵粗壮的大树,5分多钟里一直抱着那棵树,闭上眼,放空了自己。事实上,第一次在校园里抱棕榈树,他并没什么感觉。但这次,伴随着轻音乐,尽管不像另外一些人有神游太虚又或者幻想自己成为小虫子的有些玄幻的感受,但他确实沉浸了,“就感觉到很轻松很放松”。接下去的创意抱,吴恩楠看到了让他欣喜的一幕,其他人都是组队绕着大树做各种动作,但有两个人找了棵最小的树,手拉手把它围在中间,“她们说树比较弱小,她们要保护它”。他观察到的是,抱树活动从最初的好玩,确实发展出跳出人类的视角。组织者沙沙也告诉吴恩楠,“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说逃脱内卷和疗愈,但我们不想谈这个话题,我们想说的是跨物种的平等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关心”。这个社群的微信群有300多人,至今还活跃。“树友”们经常分享与树有关的照片和感受。让吴恩楠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人捡到一只濒死的蝴蝶,分享了图片后,好几个人讨论如何拯救它,“要不要把它先放到边上,放一点水?”“(喂点)蜂蜜?”“可以窥见一些参与者已经在与树的纠缠中‘共同生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后来他在论文中写道,“这要求我们对非人类给予同情与关怀,并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与它们切割的世界中。”吴恩楠还觉得,这些抱树的年轻人,以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跳脱出现代性规则,创造新的意义。正如一个在大理游荡的90后在访谈时说的,“我们平时做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 我们总想得到一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我们现在做(抱树)这种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真正地放松,是在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意义。”这篇论文几个月前发表后,阅读量很高,吴恩楠觉得,可能抱树比他想象得更流行。不过他自己已经很久没抱树了,回到城市,他又当回了宅男,忙着科研。当被问到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像那次抱树的轻松感时,他想了一下,没想出来。- END -原标题:《打工人午休新姿势:抱紧楼下那棵树》

来源:文崇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