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中老年人一闲下来就爱扎堆聊天,谈论的内容从孙子成绩到股市涨跌,再到“听说谁家谁谁得了艾滋”,然后一脸惋惜地说:“现在这病怎么越来越多?”
不少中老年人一闲下来就爱扎堆聊天,谈论的内容从孙子成绩到股市涨跌,再到“听说谁家谁谁得了艾滋”,然后一脸惋惜地说:“现在这病怎么越来越多?”
但问题是,说归说,真正对艾滋了解多少人?不少人至今还停留在“那是年轻人的病”“跟我无关”的阶段。明明自己已有高风险行为,却还在侥幸心理里走钢丝。艾滋病不会挑人,它只挑机会。
在门诊里,常见到五六十岁的男性,脸色不好,体重骤降,感染频发,一查竟是HIV晚期。他们常说:“我又不乱来,怎么可能?”但事实是,他们做的事自己都没意识到是高危行为。很多人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无知。
你以为“做坏事”才会得艾滋?错。以下这6件事,医生不止一次提醒:“宁可看电视,也别做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一项都有数据支撑。
第一件:共用修脚刀、刮胡刀
在一些社区小理发店、足疗店,修脚、刮胡子、清耳朵这些服务很常见。很多店铺没有严格消毒,工具用完就往消毒柜一塞。你知道吗?HIV在空气中虽然不活跃,但在血液残留的工具上能存活几十分钟。
一项研究显示,未经严格高温高压消毒的金属修脚工具上,HIV病毒在20分钟内仍具有感染性。尤其是皮肤破损的老年人,防御力差,感染几率更高。别小看这一步,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地方“被动中招”。
第二件:参与“养生会所”的针灸按摩
不少中老年人被所谓“中医理疗馆”吸引,去做针灸、放血、拔罐。问题不是项目本身,而是操作人员的资质和卫生条件。
你见过一次性针灸针在一个人身上用完,直接插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场景吗?这并不罕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在违法诊所中,约有17%的针灸操作存在针具重复使用的现象。
哪怕只是一个看似干净的小店,背后也可能藏着传染风险。你以为是养生,实际可能是“送命”。
第三件:在微信群里买“壮阳药”
这是一条“老年圈”里的隐雷。很多中老年男性因为面子问题,不愿去医院,转而相信“老中医配方”“草本强肾丸”。更严重的是,有人靠这些“神药”支撑性生活,还以为自己很健康。
但问题是,吃药容易冲动,冲动容易冒险。
国家食药监总局曾通报过多款“保健品”含有非法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不仅损伤心脏,还可能导致不戴套、多人高危性行为的发生。艾滋病的传播80%以上来自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是高龄群体,往往最缺乏防范意识。
你以为这只是“老当益壮”?但病毒不会因为你头发白就放过你。
第四件:频繁输液但不问来源
一些中老年人一感冒就输液,有的甚至主动去“老熟人”那打点滴。问题是,药水和针头的来源、是否严格消毒,你了解过吗?
曾有调查显示,在部分非法诊所中,针具使用后仅用酒精擦拭即再次使用,HIV、乙肝的交叉感染几率极高。而且老年人静脉脆弱,破皮率高,感染更容易。
哪怕是打点滴,也要去正规医疗机构,不要图便宜图方便。
第五件:在公共场所随意处理伤口
比如剪破手指后直接拿纸巾一擦,或是跌倒擦伤后当场用随身湿巾清理,甚至让别人帮忙处理。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隐患巨大。
HIV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如果身边人正好感染了HIV,帮你处理伤口时皮肤破损,就可能造成双向风险。
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自我处理伤口的方式中,近40%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尤其在社区、公园、广场舞场地,大家热情帮忙,但并不具备防护意识。
第六件:在“老年交友”中忽视保护
这是一个现实却常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中老年人丧偶或离婚后,会在老年交友圈寻找伴侣。但往往碍于面子,不谈健康,不查体检,更不提安全措施。
有研究数据显示,中老年HIV感染者中,超过65%为异性传播,而且很多是在退休后感染的。
不少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戴套,或者觉得“她看起来挺健康的”就掉以轻心。但病毒从不写在脸上。更有甚者,感染后还觉得丢人,不愿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别让“怕丢面子”成为“失去命”的借口。
别再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得这个”,别再说“我看着挺健康的”,别再说“这事离我远着呢”。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是所有人的风险。
你愿意坐在家里看电视,吃着水果晒太阳,还是愿意冒着风险做这些看似“无害”的事?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机会重来,尤其是健康这件事。
我们不能再用“道德评判”去看待艾滋病。它不是“活该”,它是一个医学问题。对疾病的偏见,往往比疾病本身更致命。与其谈之色变,不如正视风险,落实预防。
建议不是“别做”,而是“怎么做更安全”。
修脚可以,但自带工具;针灸可以,但去有正规资质的机构;性生活可以,但请在了解和尊重中进行;交友可以,但请把健康体检当成彼此尊重的一部分。
这不是限制生活,而是保护生活。
身体防护之外,情绪管理、营养补充、健康认知也都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一环。
疾病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张文宏,王福生.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3):161-16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控工作报告[R].2023年国家艾防中心工作汇报.
[3]庄辉,王宇,张鸿声.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30年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01-608.
来源:健康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