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晚,一场名为“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的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在北京卫视和北京时间、听听FM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当活动结尾,首都高校的百名学子齐唱主题曲《勿忘》,声浪仿佛穿透时空,让历史课本里的文字有了生命
9月2日晚,一场名为“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的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在北京卫视和北京时间、听听FM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当活动结尾,首都高校的百名学子齐唱主题曲《勿忘》,声浪仿佛穿透时空,让历史课本里的文字有了生命的温度。
破壁:拆除专业围墙,青春主体点燃创作引擎
此次展演活动大胆突破传统范式——不请流量明星,不堆砌专业院团,将舞台彻底交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的普通学子。他们是经典旋律的传承者,以《毕业歌》讲述救国抱负的当代回响;他们是艺术形式的革新者,让《义勇军进行曲》以朗诵形式焕发新生;他们更是历史的对话者,在《山河铭记》中与烽火岁月深情相拥。当98岁的陈复君隔着银幕讲述《游击队歌》的诞生,与年轻学子手中的创新编曲形成时空交响,艺术传承在代际接力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壮举。
当青年站上舞台中央,“新大众文艺”的星火已然燎原。
焕新:技术赋能叙事,让红色记忆“破屏入心
AI复原了延安窑洞前的读书声,让战火中的大学从泛黄相片走向鲜活影像;全网征集主题歌曲从校园蔓延至全国,万千创作者的音符汇成时代和声;多终端的同步直播,让纪念馆里老兵的泪光,瞬间传递千万屏幕。
技术在此刻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情感的放大器与历史的翻译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三所高校学子合唱《南泥湾》时,背后跃动的AI复原影像让“背枪上课堂”的青春震撼人心。当101岁的刘茂盛老人在首都大学生的簇拥下亲手抚摸歼-15战机模型,历史记忆在网络传播中获得了穿透人心的力量。科技的温度,在于让集体记忆可触可感、可歌可泣。
“新大众文艺”的密码,潜藏在人机共舞的默契里。
引领:主流媒体搭台,奏响新时代文艺“大合唱”
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平台之力,为青年才俊铺就直抵人心的艺术通途;用融合传播之网,将校园舞台延伸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以“铭记烽火砥砺青春”主题为纽带,构建了创作、展演、传播的完整生态链。
这场主题展示活动摒弃了明星依赖,让大学生成为绝对主角,仅邀艺术家杨洪基同台献声——这正是主流媒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通过卫视大屏、北京时间、听听FM客户端等多维覆盖,活动影响力突破地域与圈层。同步启动的歌曲征集活动,让活动的热度持久延续,形成“线下点燃、线上燎原”的传播闭环。媒体搭建平台,引导全民共创的模式,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长路径。主流媒体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未来文艺生态的奠基人。
活动现场结尾大谢幕
“新大众文艺”的终极使命,是让人民成为舞台永不落幕的主角。
让青年从观众席跃上舞台C位,让技术从炫技工具变身共情桥梁,让传播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全民共创。当《勿忘》的旋律随电波传遍街巷,我们听见了历史与青春的共鸣,更听见了新文艺浪潮奔涌向前的澎湃潮声。
附:参与主题展示活动的首都14所高校名单
来源:BTV文艺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