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唐时期,宦官掌握实际权力,足以废立甚至杀害皇帝,危害严重。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幼冲,出现了皇太后临朝,外戚专政的局面,皇帝年长后为了与外戚夺权联合宦官,使其权力上升,自汉和帝开始,汉顺帝两次与外戚争斗取得胜利,多名宦官被封侯。
汉唐时期,宦官掌握实际权力,足以废立甚至杀害皇帝,危害严重。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幼冲,出现了皇太后临朝,外戚专政的局面,皇帝年长后为了与外戚夺权联合宦官,使其权力上升,自汉和帝开始,汉顺帝两次与外戚争斗取得胜利,多名宦官被封侯。
汉顺帝也是汉朝唯一一位被19名宦官拥立的皇帝,因而宦官得以封侯。在汉桓帝时期,皇帝与单超、张让等五名宦官率兵围外戚梁冀府,免去其大将军职务,令其自杀,诸梁氏被杀害,株连受死者50余,外戚势力被彻底消除。
汉皇帝与宦官五侯像
汉桓帝时之后,外戚被弃用,五名宦官被封侯,掌握实权。与汉灵帝时期,共实施两次党锢之祸,迫害朝臣,杀害百余人,逮捕下狱流放千余人,直到黄巾之乱才大赦党人。
宦官专政乱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在袁绍的帮助下,杀死宦官2000余人,宦官势力才得以被清除,持续近30年。
汉灵帝时宦官十常侍像
唐朝时期,唐朝中央政权,自王朝建立至唐玄宗天宝期间,由宰相掌控。宦官高力士权力上,宦官成为政治。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武人干政,宦官又掌握了禁军,从而拥有政权和军权,足以控制皇帝,操纵皇位继承。
自唐肃宗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以后,除德宗以外的16位皇帝全部由宦官拥立,唐宪宗、唐敬宗被宦官杀死,出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等宦官专权的局面,皇帝成为他们手中操控的傀儡。
明朝宦官专政者均没有好下场,被废被杀,结局凄惨。明朝的宦官政治持续260余年,专政干政乱政也超过200年,时间最久,影响最为严重,因为昏庸皇帝的帮凶,将明王朝持续推向衰落,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虽然明朝宦官专政干政乱政严重,却没有出现皇帝被废被杀被拥立的现象。皇权始终凌驾于宦官之上,明朝宦官专政干政乱政者均没有善终,没有什么好下场。
明朝宦官专政第一人司礼监太监王振拓像
明英宗时期宦官专政第一人王振,在土木堡之变战役中被部属杀死。明宪宗时期御马监太监汪直,6年掌权,被罢官流放。明武宗时期,宦官刘瑾,被称为立皇帝,专政乱政,陷害忠良,被处以剐刑。
明熹宗时期,阉党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达到了宦官专政的巅峰,大权在握,飞扬跋扈,祸国殃民。在崇祯元年,被明思宗罢职流放,最终自杀,其党徒被清理斩首。
明朝宦官政治持续日久,受思想制度影响至深,没有出现皇权动摇,被废立被杀害的现象。即使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专政,掌握军国大权,也没有敢于挑战皇权,冒天下之大不韪。其中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自宋朝以来的儒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皇帝的权威不容挑战,任何违反忠君思想行为,有可能引起天下共诛之的后祸。
所以无论是权臣还是宦官,都难以在精神和思想上冒犯。成为精神和思想上的控制枷锁,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宋朝以后,汉族王朝中虽然出现了昏君庸君,但没有出现朝臣宦官废立杀害皇帝的事情,忠君思想发挥了极大作用。
其次明太祖罢中书废宰相,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使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使朝臣宦官等成为皇权的附庸和奴仆。所有的朝臣和宦官都是皇帝被赋予的权力,可以随时控制操纵。
即使嘉靖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三十余年不上朝,皇帝仍然控制大权,牢牢掌握着君权,任何人任何集团都不可能对至高的权力形成威胁和破坏,没有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像
再次就是明朝的宦官所执掌的厂卫,是属于皇帝自身的私人特务机构,满足皇帝本人的要求和欲望。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只是代行皇帝批红权,也不敢擅自做主。不直接掌握军政大权,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能力,无法动摇皇权。
来源:鹤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