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我老祖儿那辈,就在这胡同住,养鸽也是从那时候就传下来的爱好,已经100多年了。”家住后海西沿的董洋,是家里第四代养鸽人。他的父亲、爷爷、祖爷爷,包括身边的叔叔伯伯都爱鸽子。这次纪念大会上,董洋交出了30只和平鸽。他说,和平鸽代表全家参加了这次国家重大活动,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蕊 邓伟
“从我老祖儿那辈,就在这胡同住,养鸽也是从那时候就传下来的爱好,已经100多年了。”家住后海西沿的董洋,是家里第四代养鸽人。他的父亲、爷爷、祖爷爷,包括身边的叔叔伯伯都爱鸽子。这次纪念大会上,董洋交出了30只和平鸽。他说,和平鸽代表全家参加了这次国家重大活动,感到非常光荣。
9月3日上午,董洋陪着70岁的父亲和10岁的女儿,在电视机前完整地观看了纪念大会直播。活动最后,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祖孙二人坐不住了。“爸爸!咱家鸽子啥时候回来?它们能找到家吗?我想上房等着!”……女儿三步并作两步地就想往房顶爬。父亲也穿上鞋往屋外走,嘴里还嘟囔着:“我得给它们准备点电解质水,补充能量。”相比这一老一少,董洋更淡定,他笑着说:“马上就能看到影儿了。走,一起上房等鸽子回来!”
董洋家住的平房院,面积不大。为了不打扰周边街坊生活,他们把鸽笼安置在了房顶上。爬上两个近乎垂直的铁架楼梯,就能看到数十只信鸽在笼子里悠闲散步。董洋忙活着给即将归巢的和平鸽准备水,解释道:“鸽子跟人一样,剧烈运动之后不宜马上喝水,我准备过个半钟头给它们喂点电解质水,今天一天就不喂食了,让它们缓缓。”
鸽笼旁,还堆着和平鸽“执行任务”前没吃完的麦粒,这也是董洋专门为和平鸽参加纪念大会准备的粮食。“玉米和豆子这些常见的粮食不适合,因为不易消化,容易让鸽子在新环境下出现应激反应。所以我在它们出发前喂了点清淡的麦粒,还有疫苗,帮助它们调整肠道、预防传染病。”董洋说。
谈及和平鸽喂养,董洋说得头头是道。他说,这都是老祖传下来的养鸽经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四代养鸽的世家差点“断代”。约10年前,女儿的降生让这个家变得忙碌起来,董洋早出晚归,养家赚奶粉钱,父母也围着新生儿忙活。董洋解释:“养鸽子就像养孩子,一天多顿地伺候着,还总得打扫卫生,所以孩子刚出生那几年,家中没再养鸽。”
直到前两年,董洋母亲去世,女儿也长大了,父亲便主动提出,想养几只鸽子。“我非常支持,立马把鸽笼子打扫出来了,又找人选了几只品相好的。”董洋说,鸽子于他和父亲而言,像是情感寄托,所以非常支持父亲重拾起这个爱好。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也对鸽子展现出了十足兴趣。
刚调好电解质水,和平鸽就陆续归巢。董洋激动地说:“欢迎回家!”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