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牡丹江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引才系列活动,从多措引才到构筑高能级平台再到完善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城市新貌。
人才社区。
招聘直播。
“爱上雪城 就在雪城”专场招聘。
□文/摄 本报记者 刘晓云
近年来,牡丹江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引才系列活动,从多措引才到构筑高能级平台再到完善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拴心留人 打出政策“组合拳”
归集全市100家以上重点企业、1000余个用人需求,集中入校招聘;梳理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推送给驻牡高校毕业生;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见习岗位,扩大就业见习岗位供给……今年4月,《牡丹江市2025年高校毕业生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推出10项具体计划,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助力牡丹江振兴发展。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乎当下,更利于长远。“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态势看,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牡丹江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7所驻牡高校达到2.13万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另一方面,留牡来牡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略显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方案》,牡丹江确定了“力争驻牡高校毕业生留牡就业率突破20%,吸引各类高校毕业生来牡就业创业”的工作目标,重点围绕“工作安排”“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推进落实举措,吸引留住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该市就业创业。
其中,在工作计划安排方面,《方案》主要按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平台进行了细化,制定了事业编制集中引才、下半年全省事业单位联考、国有企业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员、“特岗教师”招募、“三支一扶”招募、“公安机关辅警”公开招聘、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见习”10项留住引进高校毕业生来牡就业创业的具体计划,为留牡来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并从匹配性、操作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明确了各项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主要工作任务,为下步落实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真心做好各项配套服务,确保引进来的人才真正‘留得住’。”牡丹江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方案》不仅具体提出10项引才措施,而且同步明确了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
在配套政策方面,牡丹江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关注的住房、招聘程序、相关补助、资金支持、就业渠道、兜底安置等方面事项,整合现行政策措施,从“落实现行人才政策”“出台人才安居新措施”“适当放宽公开招聘条件”“简化公开招聘程序”“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创业资金”“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招聘对接服务”“兜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项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为高校毕业生留牡来牡就业创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主要是从“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供需对接”“定期评估督导”“加强宣传引导”四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其中的创新点有三个:建立了定期评估督导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分析就业形势,动态掌握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为市委市政府调整下步工作重点提供有效支撑;提出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前延伸,通过组织“六进校园”活动,加强供需精准;推出了“特色研学+社会实践+留牡就业”主题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对牡丹江的认同感,增强人才队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让人才扎下根来干事创业。
产才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不久前,经过前期征集、申报、系统匹配,牡丹江海林市天合石油公司与一位来自东北石油大学的“科技总师”完成对接。
天合石油是海林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近期的钻井工具关键工艺研发中遇到阻碍。海林市迅速行动,积极为企业申报科技总师需求,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对接系统”为企业进行科研团队智能匹配,并按流程完成对接。
“科技总师能一对一帮助企业攻关创新难题,最主要的是增强企业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海林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说。
这是牡丹江市以产业布局优化人才发展布局的一个生动案例。该市坚持以产业发展路径和技术难题攻关为指引,对接产业所需、技术所困、人才所长,分领域明确“需求确立-发现使用-培育评估-跟进服务-政策支撑”的人才引育链条。
产业一手牵着发展,一手揽着人才,培养一批又一批契合发展的产业人才,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之路,更是可持续振兴的“希望”所在。牡丹江以“先改一步”的战略主动,在转变思维理念、活化引育政策、涵养优质生态上下真功夫、实功夫,点燃助推产业发展的人才“引擎”,为全市高质量振兴发展赢得先机。
牡丹江坚持把政策创新作为吸引集聚人才的突破口,先后出台《新时代牡丹江人才引领发展20条》《牡丹江市打造“百千万”人才“雁阵”若干支持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并以主体人才政策为牵动,各级各单位陆续制定20余个配套文件,围绕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持续构建创新突破、灵活开放、务实管用的“1+1+N”人才政策支持体系。目前,全市年均投入人才、科技、就业等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人才政策虹吸效应不断显现。
人才引进汇聚态势明显向好。牡丹江市以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政企人才共享机制、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周转池”等制度为抓手,大力实施“万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依托“市委书记进校园”“黑龙江人才周”等重大引才活动,探索创新市县区岗位计划打捆、资历评价结合面试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急需紧缺人才专项招聘、“雪城优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直通车”等引才品牌,推动引才质量和引才效果不断实现新突破。近3年,全市累计引进各领域人才3.3万人,增幅达10%以上,吸引集聚人才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回流态势持续向好。
平台集聚人才能力显著提升。牡丹江市深入落实省委赋予该市打造人才聚集城市示范区战略定位,先后与哈工大、哈工程等7家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20所高校共建人才工作站。2024年新增博士后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人才平台13个,总量达到109个,集聚创新人才897人。围绕重点高校科研优势,构建市校院企协同创新体系,开展省级以上重点研发、成果转化项目30个,其中《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创新打造“人才沙龙”品牌,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路演、人才合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形成校企合作签约项目9个。
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实现充分就业,也包括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与创业。
7月8日,牡丹江市人才社区正式投入使用。一个多月来,该社区受到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人员的普遍欢迎。目前人才社区一期160套住房及配套食堂已全部启用,1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顺利入住,开启了他们在牡丹江的奋斗新篇。
“父母一直担心我一个女孩住在短期出租房不安全,没想到刚入职就收到了人才社区的入住通知,真是太贴心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洋,通过定向选调进入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工作。当她走进人才社区,看到楼下入住的同事、全天候值守的保安、年纪相仿的邻居,心中的不安瞬间消散。她说:“这种被接纳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有了归属感。”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牡丹江对人才社区入住政策进行调整升级,进一步放宽留牡来牡人才申请入住的条件,重点向企业人才和自主创业人才倾斜,为人才提供更优质、高效、贴心的住房保障。
目前,牡丹江市人才社区申请条件为:针对牡丹江市域外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未满两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未满一年的择业期内毕业生;入职牡丹江市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或自主创业的,可放宽至大专学历。针对牡丹江市域内高校(技工院校),大专或高级工班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未满两年的应届毕业生;大专或高级工班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未满一年的择业期内毕业生。
“参加工作前,我最担心的就是住房问题,没想到人才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接打消了我的顾虑。”毕业于牡丹江大学的2025届毕业生周旭,现在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东安区。在他看来,人才社区不仅居住环境舒适,管理更是贴心周到。他说:“牡丹江给予年轻人的包容和机遇,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想法,对未来充满期待。”
牡丹江市人才社区旨在打造集食宿、生活、交流、学习、休闲于一体的职住场景,社区配备24小时楼宇管家,设有专属公交站、共享洗衣房、快递驿站、人才社区食堂、人才社区活动中心、健身房、专属自习区、免费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全方位满足人才生活与发展需求。
在租金标准方面,牡丹江实行分类施策:符合申请条件,本人及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在牡丹江市无产权住房,入职牡丹江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有制单位的,按每月400元租金标准申请入住,最长不超过三年;入职牡丹江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或自主创业的,按每月300元租金标准申请入住,最长不超过三年;择业期内毕业生,按每月200元租金标准申请入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对于有入住意愿的人才,均可通过“牡丹江人才工作网”人才社区端口进行申请。
“我市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围绕‘留才、引才、用才’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牡丹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强化留牡来牡人才安居保障工作,今年3月,该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人才安居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通过统筹推进“提升留牡就业率、强化人才安居承载力、提高市属国企存量房源利用率”等重点工作,引入人才社区、企业周转房、人才安居保障房等概念和模式,形成“分类别施策、多渠道拓源”的工作思路,与既有的人才公寓共同构成该市“4+N”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人才留牡来牡就业创业提供坚实支撑。
如今,牡丹江正以人才社区为载体,做优聚才生态,为各类人才铺就“安居-乐业-扎根”的成长路径,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发出诚挚邀约,来牡丹江,让每个奋斗梦想都有温暖的落脚点。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