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狂言9.2是“日本解放亚洲日”,中方军报出手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3:48 2

摘要:就在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的排演轰鸣时,日本却忙着将投降日包装成"解放日",甚至派外交官四处游说"别去北京"。

今天,中国庄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圆满落幕。

就在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的排演轰鸣时,日本却忙着将投降日包装成"解放日",甚至派外交官四处游说"别去北京"。

这简直令人愤怒,中方军报果断出手。

说起来,日本这套历史整容术还真是下了血本

在这次阅兵前夕,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欧洲和亚洲多国发出"善意提醒",建议这些国家慎重考虑是否派代表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

理由听起来还挺"为大家着想"——说是担心这些活动"带有浓厚反日色彩",可能会"影响地区和谐"。

更离谱的是,就在8月31日,东京千代田区的清亮会馆里,一场座谈会正在上演现实版的"历史穿越剧"。

主角是右翼历史学者庵野丰,这位来自"昭和历史修复研究团体札幌学派"的学者

他在台上大放厥词,声称9月2日——也就是日本投降的那天——应该被全世界定义为"亚洲解放日"。按他的逻辑,日本当年打的不是侵略战,而是"解放战"。

这种说法有多荒谬?就好比一个入室盗窃犯事后宣称自己是在"帮助房主整理房间"。庵野丰甚至拿出缅甸、菲律宾二战期间的"独立典礼"影像当证据,硬说这是日军的"功劳"。

台下的其他日本学者纷纷点头称是,甚至连来自美国的摩根教授都为其站台,现场一度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拍穿越剧。

但这背后的真相更加冷酷。日本为了给这套"历史改写术"造势,从2015年起就设立了"海外战略信息传播"预算。

到2025年,这笔钱已经累计超过560亿日元,光是今年就砸了62.2亿日元。

这些钱都去哪了?收买代言人、资助亲日学者、改写海外教材、推动"慰安妇问题"淡化、包装日本为"和平国家"。

560亿日元是什么概念?够建好几所大学了。但日本宁愿把这些钱花在"洗白"历史上,也不愿意拿出来真诚地向受害者赔偿。

如果说560亿日元的宣传攻势还只是"软刀子",那么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就是明晃晃的"硬手段"了。

就在中国准备阅兵的当口,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抛出一个重磅消息:要牵头搞个"亚洲版北约"。

这位自民党的右翼核心人物还特意拿乌克兰局势来"碰瓷":"你看乌克兰现在多惨?亚洲再不抱团,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我们!"明眼人都知道,这话是说给中国听的。

前脚还在标榜"和平国家",后脚就开始磨刀霍霍,这个转身速度,奥运会体操选手都要甘拜下风。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媒体也开始配合演出。《产经新闻》发文,把日本和乌克兰强行捆绑,说两国都是俄罗斯"背信弃义"的受害者。

文章歪曲历史,指责80年前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悍然入侵"中国东北,把日本描绘成遵守条约的受害者

这种颠倒黑白的本事,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明明是自己先侵略中国,结果反咬一口说苏联"背信弃义"。

《朝日新闻》更是直接,刊登文章暗示"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趁着俄乌冲突,重新包装自己的历史形象。

在新版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被轻描淡写地改成了"战时混乱"。那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竟然被美化成了"解放亚洲"的壮举。

这种做法的目的很明确:给军事扩张铺路。只要让年轻人忘了历史,忘了前辈犯下的罪行,他们才能心安理得地相信"强军才能保平安"这套说辞。

一个曾经标榜"和平"的国家,现在卖武器、涨军费、改历史,这形象反差也太大了。

说白了,日本这么干,就是想争夺二战历史的"话语权",想把当年侵略战争的罪行给淡化、歪曲,甚至彻底掩盖掉。

如果这套叙事成功,日本就能彻底摆脱二战战败国的身份,甚至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执牛耳者"之一。

这种算盘打得,真是既阴险又现实。

日本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尽管日本外交官忙得不亦乐乎,四处游说各国"别去北京",但截至目前,已有26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将出席中国的纪念活动。

数字不会说谎,26个国家的选择就是最好的答案。尼泊尔总理奥利甚至提前抵达中国,准备参与各项仪式。

这不是简单的"打脸",而是国际社会用行动作出的价值选择: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反谁",是为了不再重来。

面对日本右翼的历史美化操作,中国官方没有沉默。8月末,《解放军报》刊登重磅文章,直接点名日本个别势力试图歪曲历史、混淆视听。

文章的措辞相当严厉:日本作为战败国,不仅没有彻底反省战争,反而对中国的纪念活动指手画脚,甚至称之为"反日色彩浓厚"。

这恰恰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错误历史观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更是掷地有声:"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澄清相关言论。任何一个真正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此提出异议。"

这句话,既是澄清,也是立场,更是底线。

对比一下德国的做法,差距就出来了。德国领导人曾多次以实际行动反思历史: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科尔与密特朗在凡尔登牵手。

正是这种真诚的反思,使德国逐渐摆脱历史包袱,赢得欧洲信任。

而日本呢?至今仍鲜少与中国、韩国等受害国共同纪念战争,甚至在外交场合反向操作,企图掩盖侵略历史。

这种"历史焦虑外交",不仅损害邻国关系,也注定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一边投入数百亿日元进行国际形象宣传,一边又在历史问题上"自毁长城"。

但26个国家元首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场看似关于两个日期的争论,背后其实是对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根本挑战。

日本想要改写的不只是历史教科书,更是整个国际社会对正义与邪恶的基本判断

如果"投降日"可以变成"解放日",如果侵略可以被包装成"拯救",那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基石就会动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牺牲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场民族解放斗争,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试图否认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不尊重,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挑战。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日本与亚洲邻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从未真正弥合。中国等国始终坚持,只有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解。

而日本部分右翼势力,却不断试图"翻旧账",这显然不是无心之举。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日本当前正在寻求突破战后体系的束缚,争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话语权

通过否定侵略历史、重新包装战争叙事,日本试图摆脱"战败国"身份,在舆论上再造自身定位。

日本国内的政治生态也不容忽视。右翼势力长期在政界、学界、媒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一些政客甚至靠着"历史话题"吸引选票。

这种内外结合的路径,导致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越来越频繁。

但历史不是橡皮擦,想擦就能擦掉。记忆也不是橱窗摆设,可以随意重新布置。

正如《解放军报》文章所言,纪念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对战争惨痛教训的铭记,是对和平珍贵价值的守护,是对国际正义的坚守。

这种坚定态度,不是要搞对抗,而是要划清底线:历史可以被研究,但不能被重写。

9月3日的阅兵,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宣言。它告诉世人: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一个不再重蹈覆辙的世界。

当26个国家的元首齐聚北京,当《解放军报》掷地有声地回应,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历史的天平,终究会倾向正义的一边。

结语

历史这本账簿,不是谁想撕就能撕得掉的。日本越是努力"洗白"过去,越暴露出内心的虚弱和对未来的不良企图

真正的和解建立在真诚的反省之上,而不是花言巧语的粉饰。这场博弈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正义的基本判断。

面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挑战,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什么是不能妥协的底线?你怎么看?

来源:心灵古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