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6日,本田官方发布了一则V3发动机的概念预告片。视频本身信息量不大,无非是盘点了一下自家的光辉历史和技术家底(比如DCT和电子离合),最后再用几秒V3发动机的轰鸣,吊了吊大家的胃口。
2025年8月6日,本田官方发布了一则V3发动机的概念预告片。视频本身信息量不大,无非是盘点了一下自家的光辉历史和技术家底(比如DCT和电子离合),最后再用几秒V3发动机的轰鸣,吊了吊大家的胃口。
但俗话说得好——魔鬼藏在细节里。视频发布后,很快就有媒体爆出消息,称这台V3发动机能爆发出1.7万转、190+N·m的恐怖数据。
看到这组参数,我第一反应是自己的脑子可能被僵尸吃了!因为对于发动机来说,超高转速和巨大低扭,本质上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么说吧,我们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一个运动员。
“低扭强”对应的是举重运动员,他的目标是在瞬间爆发出最强的力量;“高转速”对应的则是短跑运动员,他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高频率的动作。
一个大力士的肌肉类型、身材和呼吸方式,与一个短跑飞人是完全不同的。发动机也是如此,为了实现其中一个目标,就必须在设计上牺牲另一个目标。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源于发动机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进气和排气,如果低扭好,它就做不到高转速,如果转速高,它的低扭就不可能好,但本田的V3打破了不可能……
带着这个巨大的疑问,我把本田的原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结果,还真就破案了。
在视频30秒处,能看到一个设备的显示界面,从功能判断,这就是一台测功机,用于测试发动机曲轴端输出的功率/扭矩,生产厂家则是富士计测(Fuji Keisoku System)。
从上往下,这台测功机显示了六个数据。
1、DY设定:测功机的设定的转速,当前显示为2740rpm,和右侧Nd仪表的转速基本一致。
2、累计运转时长,1148.2h,意味着该设备持续运转了很久。
3、TH设定,也就是油门开度,当前全油门测试中。
4、仪表NE,显示发动机实时转速,当前转速为5800rpm左右,接近6000。在仪表圆心下方,还可看见一串疑似17800/13800的数据,推测为该发动机的极限转速。
5、ND,和DY设定对应,为马力机实时转速。
6、TG,发动机实时扭矩数据,目前数据大概在148.9NM上下浮动。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对这台V3发动机分析出一个大概,无非三种可能。
1、确实牛X。
本田这台V3确实能跑到17800转,但它的最大扭矩达不到190nm,目前能看到的准确数据,也就是在5800转前后,爆发出148nm的最大扭矩。
2、一般牛X。
本田这台V3只能跑到13800转,最大扭矩依旧是在5800转前后,爆发出148nm。这个数据相对可信,因为在之前的采访中,本田透露了这是一台排量小于公升级的三缸发动机,日本媒体对它的排量揣测,更多也停留在750-850cc之间。
虽然扭矩数据看着依旧可怕,但对于本田来说,这倒也不难实现,摆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本田的地球梦汽车发动机,三缸1.0T,最高能爆发出95kw的最大功率,以及200nm的最大扭矩。换到摩托车上,148nm倒也说得过去。
3、大梦一场。
一切都是假的,只是本田放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讨论,为自己的V3造势,但就我对本田的了解来说,它可能造车造的比较慢,但它不会,也没理由干这么无聊的事情。
除了数据之外,本田这台V3机,最值得一提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增压方式。
对于发动机来说,有两种常见的增压方式,一种是机械增压,一种是涡轮增压。
机械增压:
主要通过曲轴,或者发动机内部零件驱动涡轮,最终将空气吹入燃烧室。优点是动力来得直接,油门拧多少有多少,缺点也明显,就是有点“内耗”,因为它自己也要消耗一部分发动机的马力。
涡轮增压:
则是通过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来吹动涡轮,优点是利用了废能,效率高,不怎么消耗发动机本身的功率;缺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涡轮迟滞”(当然在汽车上基本已经解决了)。
对于汽车来说,这俩方案用哪个都行。因为汽车自重在那摆着,排量也大,对那零点几秒的涡轮迟滞并不敏感,一脚油下去,动力晚来那么一瞬间,体感上差别不大。
但换到摩托车上,这事就变得极其要命。因为摩托车轻巧,驾驶员对动力的变化感知也呈指数级放大。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压着一个回头弯,想在出弯心的时候精准地补一小手油,结果因为涡轮迟滞,动力没来,车子一顿;等你觉得不对再多拧一点,动力又“嗷”地一下全涌出来了,那不就直接给你扔出去了?这种非线性的动力体验,对于追求操控的摩托佬来说则是灾难性的。
所以目前,市面采用增压策略的摩托车,清一色都是机械增压,比如川崎H2和改装版小贸铃木隼。
但本田走出了第三条路,也就是电子增压。
所谓电子增压,就是用一个电动机,直接驱动涡轮吹气。这么干的好处,是它几乎集成了前两者的所有优点,又规避了它们的缺点:
对比涡轮增压:电机驱动,响应是毫秒级的,彻底消灭了“涡轮迟滞”。而且它不跟高温废气打交道,结构可以更简单,也能省去中冷器。
对比机械增压:它也不偷吃发动机曲轴马力,就像一个“无损插件”,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从电池取电工作,效率极高。
除此之外,电子涡轮最厉害的点在于,理论上,ECU想让电子涡轮在任何转速下给多大的压力,它都能能瞬间给到。这意味着,它能创造出一条更完美的扭矩曲线,让骑车这件事变得更加开心。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理想情况,现实是虽然有了电子增压器,但在汽车上,它通常还是和涡轮增压相互协助,而不是仅凭一己之力驱动涡轮运转,因为电动增压器它也费电,对于汽车来说,废气的能量不用白不用,没必要死磕单一能源。
而本田给V3发动机安装的这颗电子涡轮,目前来看完全是依靠车辆自身的供电系统来扛。在摩托车这么点大的地方,要塞进并玩转这一整套复杂的电气化系统,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但它就这么硬生生做到了。
再结合这100多牛·米的扭矩输出,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领先,更是本田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它有信心做到电子涡轮、电池+发动机的寿命同轨,同时,这也给摩托车的混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混动不是非得电池+电机,它也可以是用电能提升发动机效率,最终达到节约燃油的目的。
总结:
这台V3发动机,最终可能不会以那个最疯狂的数据量产,但它诞生的这件事,远比任何一个数字都更具颠覆性,它像一个宣言,宣告着在电动化浪潮之下,燃油摩托车的进化还远未到达终点。
前两年,本田凭借双缸750平台在欧洲大杀四方,未来几年,世界摩托车市场的格局是否会因为这台V3而发生改变,就让我们等量产版见真章吧。
来源:卷毛是舔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