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因为公众“愚钝”,而是科学传播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尖端科研的“专业性”与大众认知的“普适性”之间存在天然鸿沟。
直白地说:99%的中国人看不懂这些成果,甚至许多科研工作者也无法跨领域理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来!
认知破壁系列文章
陪大家一起超越自我认知
闺女拿着这条新闻很激动的跑过来说:爸爸,我们国家科学进展很厉害啊,可是我一个也看不懂!
童言无忌。我却深深的在反思!
这不是因为公众“愚钝”,而是科学传播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尖端科研的“专业性”与大众认知的“普适性”之间存在天然鸿沟。
科学成果的“脱节性”是核心问题。例如“凝聚态引力子模”的研究,全球可能只有数百位凝聚态物理学家能深入讨论;“锕系辐射光伏电池”涉及核物理与材料科学的交叉,普通工程师也难以触达。
这类成果与普通人生活距离太远,公众更关心“AI医生能否降低看病费用”“核电池能否给手机充电”,但科学界很少回答这类问题。
科学传播的“失真”进一步加剧了认知隔阂。媒体标题党泛滥,“异体CAR-T疗法突破”被简化为“一针治愈癌症”,却忽略免疫排斥风险和技术成熟度;“光计算芯片”被包装成“颠覆硅基芯片”,却对功耗、成本问题避而不谈。更隐蔽的是利益导向的包装:实验室里的“纳米激光器”原型尚未解决量产难题,却宣称“将彻底改变光通信产业”,这种夸大本质上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
教育体系的“断层”让问题雪上加霜。中小学课本仍在讲授牛顿力学,而十大进展中的量子技术、基因编辑等内容几乎不涉及。学生缺乏认知基础,成年后更难理解。更残酷的是资源分配——一线城市学生通过科普讲座、实验室参观接触前沿科技,但农村地区连基础实验设备都匮乏。这种差距导致“能看懂科学进展的人”高度集中于少数精英群体。
出路在哪里?说真话,做实事。学术界需要放下身段说人话,比如将“自旋超固态制冷”解释为“用磁场代替冰箱压缩机,把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而非堆砌术语。媒体必须拒绝神话,直面局限,例如明确标注“CAR-T疗法目前仅针对特定疾病,治疗费用超百万元”。政策层面可借鉴NASA经验,将科普纳入科研项目考核,要求必须配套短视频、实验室开放日等公众参与设计,否则削减经费。
科学不必让所有人“全懂”,但至少要传递诚实与尊重。如果十大进展的发布仅服务于政绩宣传或经费争夺,而忽视与社会的真实对话,那么再多的成果也只是“空中楼阁”。真正的进步,是让科学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还好,我有AI。
我拿出AI回答的人话版给闺女看,闺女说:我懂了!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来源:透过现象思维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