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边塞诗,顾名思义,即为以描写边塞风光,述说边塞生活,抒发人生抱负的诗文。
边塞诗,顾名思义,即为以描写边塞风光,述说边塞生活,抒发人生抱负的诗文。
作为古诗词中最主要的题材之一,边塞诗源于魏晋,兴于隋代,到了唐代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宋代之后以出塞为主题的美词佳作亦不在少数。
0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虽从未踏入战场之中,却始终有着一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心。
在这首中,他仅凭自己的无边想象,以黑夜为底色,以金鳞、红旗、紫土为点缀,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战争场面。
首句之中,诗人从战事的紧张危急写起,突出将士们的威武雄壮:
黑云压城,一如敌兵压境,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铠甲上的鳞光,又让人感受到我军的气势所在。
随后又从听觉与视觉角度写战事的残酷与悲壮,用浓艳的色调,勾勒出将士们突袭和奋力拼战的场面;最后道出万千将士愿意报效国家的决心:
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赐与厚爱,将士们愿意手持宝剑,奋力拼战。
整首诗用词新奇却不显突兀,语调浪漫而不失凝重,如此精妙的技法,放在整个边塞诗赛道,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0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作为大唐边塞诗派的种子选手,“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诗既有对驻守边关将士们的同情,亦有对朝廷选贤任能的期待。
首句之中,诗人便用互文手法,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又以“万里”一词道出了空间的辽阔,其中的“人未还”三个字,一语道破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后两句中,诗人又借由汉代名将卫青,李广等人,表达对朝廷的期望:
若是有诸如汉代名将李广,卫青这样的栋梁之材,胡人的骑兵定不能跨过阴山。
整首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03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王昌龄的首诗虽然不是他最擅长的七绝,却也不失为佳作。
借由诗人的笔触,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见到了壮美的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也见到了烽火之下的残酷人生。
在诗人的笔下,秋日的西风似一把刀,吹得人脸庞发红,此时的河水刺骨的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将士们为了最终的胜利,马不停蹄地行军渡河。
读此诗时,脑海里瞬间想起这句话: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04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
若论盛唐气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当为第一,王维的《使至塞上》当属第二。
只这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点带面,以画入诗,将边塞山河吞云吐月的恢宏气势展露无遗,也彰显出诗人的个人写作特色。
读此诗时,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溢出心口的骄傲之情:
泱泱大唐,盛世辉煌,锦绣山河,美哉美哉!
05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之诗,既有盛唐余韵,亦显中唐特色,作品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边塞诗的创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句“沙如雪”,便将读者带入苍凉,辽阔的大漠之景中;一句“月如霜”,又为整幅画卷增添几分寒冷与寂静。
后两句中,诗人未写思乡,未提盼归,只用“尽望乡”三个字,便写出征人们心中浓郁的思乡之情:
在这万籁俱寂的月色里,不知何处传来的芦笛声,犹如来自远方的歌谣,如泣如诉,哀怨凄婉,让原本思乡心切的征人们,更加期盼回家的那一刻。
0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的这首七言诗,字里行间没有半点颓丧消沉,却有一股大唐盛世下的慷慨之气。
前两句中,诗人借由天上的白云,地上的黄河,西北连绵的群山之上,描绘出出一幅辽阔悠远的边塞画卷。
后两句中,诗人运用经典的杨柳意象,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凉州之地,在今甘肃武威;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此地虽不似江南时有暖风相伴,春日里到底是有风来袭。
而诗人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只不过是因为此地离家乡甚远,无杨柳可折,戍守边关的战士们,无法还乡,心中有所埋怨罢了。
但是一想到自己身上还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又瞬间感到些许安慰。
07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的是醉梦后金戈铁马的边塞战场,也是自己未能完成的伟大梦想。
梦中的自己,抽出宝剑,在灯光下看了又看,恍惚中他回到了自己深深向往的军营之中。
那一刻,他骑着快马,弯弓射箭,醉卧沙场,为国分忧,心中感到无比的充实!
他明白,如此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不过是梦一场。想到自己还未实现收复山河的伟大目标,就已白了头发,他的内心再一次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包围。
0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的这首诗,抒发的是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深感自己时运不济的悲伤。
在他的想象中,大漠的新月锋利如钩,大漠的万里平沙,在月光下就像铺着一层晶莹的白雪,辽阔壮丽。
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受到赏识,在草黄马肥的清秋时节,骑上骏马驰骋在秋日的沙场之上。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他二十六岁离开人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心中所愿。
09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的这首边塞之作,作于他初入长安不久之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戍边将士们征战沙场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歌颂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
五月的江南已是石榴花盛开,金丝桃绽放的仲夏时节,而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天山,却仍是雪花飞舞,寒风潇潇的时节。
若非为了边关的安定,将士们又会跋山涉水来到这苦寒之地,错过江南的无边春色,唯有听着折柳之曲,寄托思乡之情。
如诗人尾句所写,但愿将士们能够早日平定边疆,凯旋归来!
1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写于岑参第二次出塞,送别武判官回长安之时,堪称最具浪漫色彩的边塞送别诗。
首句便将分别的场景,置于漫天飞雪的凄美之景中: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让整个边塞变得白茫茫一片。
第二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停留在树上的白雪,比作春风吹拂后盛开的洁白色梨花,一个“忽”字,暗示雪来的急骤,又将边塞地区变幻无常的天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后又分别从帐外观沙海冬云,帐内置酒饯别两个视角,突出边塞环境之恶劣,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此行之路凶险未卜的担忧。
如诗人最后一句所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世间的聚散离合本是常态,纵使万分不舍,也要学会习惯。
至此十首意境开阔,悲壮苍凉的边塞古诗词分享完了,其中你最喜欢的边塞诗词又是哪一首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共读美词佳句!
来源:花间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