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参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写信给毛主席:请求降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3:07 2

摘要:“1955年9月27日早上,我这粗人可扛不住大校呀!”刘金山在北京乡音浓重的嘟囔,被值班参谋听了个正着。时针刚过七点,这位当年抓着铁索冲过泸定桥的老兵又一次表现出让人意外的倔强。

“1955年9月27日早上,我这粗人可扛不住大校呀!”刘金山在北京乡音浓重的嘟囔,被值班参谋听了个正着。时针刚过七点,这位当年抓着铁索冲过泸定桥的老兵又一次表现出让人意外的倔强。

刘金山出生于1908年,江西修水的山坳里。11岁失去双亲,给地主放牛维持生计。一根牛鞭挥了十多年,他看清了旧社会的冷酷,也磨出火石般的性子。1929年春,修水农民运动声势震天,他甩掉牛鞭,跟着赤卫队拿起梭镖。两个月后,红五军挺进修水,刘金山毫不迟疑跟队出发,此后再没离开过部队。

1932年,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年冬天的土城战役,弹片带走了他小腿上一块肉,卫生员劝他留在贵州养伤,他只是抹掉汗水:“有口气就跟队走,红军走到哪,我就到哪。”一句话堵住所有人,好强得近乎固执。

长征途中最险的关口,大渡河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急行军一昼夜120公里,为的是在敌援兵抵达前抢占桥头。突击队点名21人,刘金山拄着绑着木棍的腿主动请缨:“腿烂也不碍事,我抓得住锁链。”连长犹豫,他干脆把绑腿扔到地上示意没问题。最终22人上了名单,铁索桥上,弹雨横飞,他在第四根锁链处被火焰灼伤,右眉至今还有一片焦痕。两个小时后,22人中9人牺牲,他是仅剩的11人之一,仍在桥头挥手催队伍过河。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来,刘金山参加过140余次大小战斗。战功写了三页纸,但由于不会认全那些生僻字,政工干部报功时经常需要当场解释。他从不计较荣誉,军功章发下来,转身就塞到警卫员抽屉,说留着当故事讲给新兵听。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军委看中他的战斗经验,想安排进总部训练部门协助搞实战教材。刘金山想都没想就推了:“识字有限,留我在机关误事。”此话不止一次,把首长说得哭笑不得。最终他留在基层,负责训练民兵,成天拎着破喇叭在靶场大嗓门吆喝。

1955年首次授衔方案下达,军委根据战斗资历授予他大校。消息刚到手,他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天亮写下一封请降衔信,措辞直白:“泸定桥不是我一个人夺下,活下来靠命硬。大校太高,胆子小,受不起这分量。”信通过总政送到中南海。毛主席阅后批示:“此人忠厚,可慰其心。”随后在刘金山名册后括号加注“上校”,手续四天下发。

得到批复那晚,他把同屋老战友喊醒,笑得像孩子:“嘿,上校合适,挂胸口不硌肩。”旁人听来,既心酸又佩服。

1960年代,许多部队老同志被请到各大院校讲课,刘金山总能推就推。一次被强行安排去解放军工程兵学院,他在课堂上只说了13分钟,就把麦克风递给主持人:“说多了显摆,战术图纸上全有,学员自己琢磨实在。”掌声热烈,他却窜下讲台,逃似的一路回宿舍。

生活上同样拮据得近乎苛刻。分房时,他挑了最小那间,老旧木地板咯吱作响。家里唯一像样的电器是一盏台灯,还是学员凑钱送的。他对子女管得极严:“宁肯抄书抄到深夜,也不能伸手要公家稿纸。”孩子们感到委屈,他只说一句:“老子当年啃生米,没饿死吧?”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阵亡战友念念不忘。每逢5月,会给组织打报告,申请探望泸定桥纪念碑。探亲时间只有七天,他在河边坐足七天。回营后一句话不提行程,只在日记里写:“锁链还在,水声还是那股子急。”

刘金山去世于1986年2月,病房整洁,遗物只有两套洗得发白的军装和一本卷角的《三国志》。组织准备为他出传记,他早有遗嘱:勿作专传。理由依旧简单:“写我的篇幅,不如多写十四军牺牲的弟兄。”遗嘱被严格执行,公开资料里关于他的文字寥寥,却无损他在部队口口相传的分量。

从放牛娃到上校,从铁索桥到授衔台,他始终保持同一种姿态:低头走路,抬头打仗。荣誉可以推,责任不能推——刘金山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军人二字的含义。不少同代人评价他“傻得可敬”,然而正是这种“傻”,让后来者在演练失误、任务受挫时,总会想起泸定桥上那句带着火药味的自嘲:“腿烂也不碍事,我抓得住锁链。”

他已经离开三十多年,泸定桥的铁索依旧铮亮,桥头悬挂的22位突击队员名单里,刘金山的名字排在第14位。游客停步拍照,或许不清楚那封写给毛主席的降衔信;军史研究人员却明白,对于身经百战的老兵来说,军衔终究只是符号,而铁索桥上握紧的那一瞬,才是划入骨血的终生军令。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