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在唐宋时期的禅宗历史长河中,云门宗开创者云门文偃大师可谓一代宗师。
他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云门宗的创始人,被誉为"禅月千江",意指他的禅法像月光一样普照千条江河。
云门宗因其"一字禅"、"函盖乾坤句"等独特的禅法风格,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云门文偃晚年为何要说"修行诸法尽是方便,惟有此门直达真心"?这句话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禅机?让我们走进这位禅宗大师的生命最后时刻。
大宋开宝七年,冬日的广东韶州云门山,寒风呼啸。
云门寺内一片肃穆,众弟子静坐在方丈室外,神情凝重。
他们都知道,住持多年的文偃大师已经卧病在榻,时日无多。
方丈室内,檀香缭绕。
文偃大师靠坐在蒲团上,虽已年过八旬,但双目依旧炯炯有神。
他身边坐着几位资深弟子,其中契颙和德明两位禅师是他的入室弟子。
"师父,您的身体..."德明禅师担忧地开口。
文偃大师抬手制止了他的话,露出一丝微笑:"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我今日唤你们来,是要说些重要的事。"
说着,他环视四周的弟子,目光坚定:"我一生参学,游历天下,拜访过无数高僧大德。
从最初跟随雪峰义存禅师,到后来创立云门宗,数十年来,我看到太多人在修行路上迷失方向。"
德明禅师恭敬地问:"师父,您说的迷失方向是指什么?"
文偃大师沉吟片刻,回忆起自己早年的经历:"记得我刚开始修行时,也像许多人一样,四处寻访名师,研习经典,苦修禅定。
曾经在一座破庙里,我连续打坐七天七夜,想要求得开悟。"
"后来呢?"契颙禅师好奇地问。
文偃大师摇摇头:"后来我遇到了雪峰义存禅师。
有一天,我正在殿堂诵经,他突然走过来,问我:'你读的是什么经?'我说:'《金刚经》。
'他又问:'经中说无所得,你得到什么了?'"
说到这里,文偃大师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一问,让我当时就愣住了。
是啊,经中明明说'无所得',我却在苦苦追求要得到什么。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德明禅师若有所思:"师父的意思是,我们不该执着于修行的方法?"
文偃大师点点头:"不错。
修行的诸多法门,无论是诵经、礼佛、打坐,还是参公案、念佛,都只是方便法门。
就像渡河要用船,但到了岸边就要离船上岸。
可惜很多人却把船背在身上,以为这样就是修行。"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风声,吹动了庭院中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
文偃大师静静地聆听了片刻,继续说道:"你们看这竹林,风来则动,风去则静,从不执着,这才是真实的本性。"
契颙禅师恭敬地问:"那师父说的'此门',究竟指的是什么?"
文偃大师的目光变得深邃:"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僧人问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我只回答了一个'别'字。
他不解,又问:'如何是佛?'我答:'干屎橛。'"
德明禅师和其他弟子听到这里,都露出疑惑的神情。
文偃大师继续说道:"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要这样回答。
要知道,禅不在语言文字中,不在寻章摘句里,也不在辩论机锋中。
真正的禅,就在日用平常处。"
说到这里,文偃大师的声音突然变得洪亮起来:"你们听好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悟道不在他处,就在当下。
所谓'此门',就是..."
就在文偃大师要道出关键时,突然咳嗽起来。
德明禅师连忙上前搀扶。
待咳嗽平息,文偃大师的气息明显变得微弱,但他的目光依然明亮。
他示意弟子们靠近,缓缓说道:"我这一生,最重要的开示就在此处。
你们要记住..."
文偃大师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所谓'此门',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一切修行方法,都如同月亮的手指,而真心就是月亮本身。
人们常常执着于手指,却忘了去看月亮。"
他顿了顿,继续说:"你们要明白,真心不在远处,就在当下。
喝茶时只管喝茶,吃饭时只管吃饭。
不被妄念所转,不被情识所惑,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德明禅师恍然大悟:"师父是说,我们不该执着于任何修行方法,而应该直接认识自己的本心?"
文偃大师露出欣慰的笑容:"不错。
真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从不分别善恶美丑。
我们的本心也是如此,本来清净圆满,只是被妄念遮蔽了。"
说着,他举起手中的拂尘:"看,这拂尘本是清除灰尘用的,但如果执着于拂尘不放,反而会被它所累。
修行也是如此,方法只是工具,不可执着。
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真心,一切方法都可以放下。"
契颙禅师问道:"那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文偃大师答道:"行住坐卧,处处是道场。
砍柴担水,无不是修行。
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不被外境所转。
饥来吃饭,困来睡觉,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
听到这里,众弟子都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文偃大师继续说:"你们要记住,一切法门都是方便,就像手指指月,月亮才是目标。
但很多人修行多年,只是在数他人的珍宝,自己却一文不值。
真正的修行,要像明镜一样,物来则映,物去则空,了了分明,不留痕迹。"
说完这些话,文偃大师闭目安详地靠在蒲团上。
众弟子正要再问,却见他已经气息全无。
隆冬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的面庞上,仿佛带着微笑。
德明禅师和契颙禅师对视一眼,都明白了师父最后的教诲。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个临终开示,更是云门宗数十年禅法精华的总结。
从此以后,云门宗的弟子们都牢记这个教诲:修行诸法虽然都是方便法门,但直指本心才是究竟。
在中国禅宗史上,云门宗以其独特的见地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偃大师的这个临终开示,更是成为了禅宗修行的重要指南,启发了无数后人在修行路上不被表相所惑,直指本心。
正如他所说,一切修行方法都只是渡河的船筏,认识自己的真心才是究竟归宿。
这种直指人心的禅法,正是禅宗教化的精髓所在。
来源:灰灰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