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男子深夜腰痛以为腰闪了,不久猝死,医生惋惜:又是被耽误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8:07 2

摘要:很多人对疼痛有天然的“忍耐阈值”,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更习惯咬牙扛着,觉得“扭了腰不就是歇几天嘛”。但腰部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特别是突然发生、无法缓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肌肉劳损,而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这事听起来让人心里一沉。

一个56岁的中年男子,深夜突然腰痛,以为是搬重物闪着了,没太当回事,结果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不是新闻,而是生活中反复上演的悲剧。

很多人对疼痛有天然的“忍耐阈值”,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更习惯咬牙扛着,觉得“扭了腰不就是歇几天嘛”。但腰部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特别是突然发生、无法缓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肌肉劳损,而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身体的“警报器”是不会骗人,但人常常选择忽视。腰部疼痛虽然常见,有时却是某些紧急意外事件的前兆,比如大血管问题、泌尿系统异常、甚至是内脏供血问题。不是所有腰疼都能靠热敷和贴膏药解决,有些疼痛,拖一晚,就是生死之间。

很多人觉得,只有胸口痛才值得紧张,其实非典型症状才更容易被忽视。比如有的心脏问题,会以肩膀痛、牙齿痛、甚至胃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伪装”让人防不胜防。腰痛也有可能是别的器官“借道发声”。

我们经常说“人到中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这不是危言耸听。56岁这个年纪,正是许多慢性疾病埋下隐患、悄悄爆发的时候。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不是一下子把人打倒,而是悄无声息地等待一个“导火索”。

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别能忍”的患者,哪怕疼得脸发白,也坚持说“没事,我忍得住”。这种“忍痛文化”其实是健康的敌人。身体的不适,不是要你硬扛,而是要你认真对待它,哪怕最终只是虚惊一场,也比事后追悔强。

有些人觉得“去了医院没事多尴尬”,但真正尴尬的是,错过了最佳时机。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一些识别危险信号的小技巧来判断:疼痛是否持续超过30分钟?是否伴有出汗、恶心、意识模糊?是否前所未有的严重?这些都值得警惕。

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在忙,但健康不能“忙中出错”。特别是晚上身体出问题,不少人选择“先睡一觉,明天再说”。但很多急性问题,就怕“等一晚”。夜间是身体代谢最慢、血压最不稳定的时段,往往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时间”。

在临床中,我常提醒中老年人,平时一定要学会“记录身体的变化”。比如今天腰痛了,是不是跟前几天的饮食习惯有关?是不是最近活动量变大?有没有其他异常症状?这些细节,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判断情况是否严重。

我们小时候总听大人讲“病从口入”,其实很多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真的就藏在一日三餐里。过咸、过油、暴饮暴食,都是慢性炎症的“推手”。饮食结构不合理,再加上作息紊乱,是压垮身体的组合拳。

现在很多人喜欢熬夜刷手机,觉得“夜是自己的”。但熬夜不仅仅是让你第二天没精神,而是在悄悄消耗你的免疫系统和内脏储备。56岁这个年龄段,熬夜的代价比年轻时翻了不止一倍。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很多人不愿意做定期体检,特别是男性。觉得只要没病,就不需要查。但体检的意义,从来不是查出病,而是找出潜在风险。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早知道,早管理,才有主动权。

有朋友会问我:“我平时锻炼身体,还需要担心吗?”答案是肯定的。运动好,但过度运动、不规范的运动反而可能带来隐患。尤其是突然增加强度,或者在没有热身的情况下大幅度动作,对中年人来说,是风险而不是锻炼。

再说回最开始的那位男子,如果他当晚没有自己下判断,而是选择求助专业人士,结果可能不会这么遗憾。很多时候,错误的判断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太自信。身体不是机器,不能自己下诊断。

从生理结构上看,腰部是个“交通枢纽”,很多神经、血管、器官的反射点都在那儿。腰部不适,与其说是局部问题,不如说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它是个信号站,别总认为它只是“闪了一下”。

我们总说“健康是1,其他是0”,这话听起来老套,但每次身边有人倒下,才真切体会到它的含义。猝死的诱因往往并不惊天动地,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信号被忽视了,一个本可以避免的细节被跳过了。

说件有意思的事,我有一个习惯,早上起床先摸一摸自己的脉搏和小腿,是不是浮肿,是不是心跳平稳。这个习惯坚持了20年。看似小事,其实是个很好的自我监测方式。学会读懂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是每个人该掌握的生存技能。

比起“等病来了再去治”,我更希望大家在健康的时候就多花点心思,别总想着“一切都没事”。健康不是运气,是日常选择的积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李宁,王莉.中老年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防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5):603-607.

高伟,张莉.从生活方式干预看中年群体健康意识提升[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8):752-755.

陈建国,刘洋.健康素养与疾病预防的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3):315-318.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