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内在操纵者”,却决定了我们90%的行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1:57 1

摘要:你是否有过一边想减肥,一边想放纵食欲的时候?或者你明明很爱一个人,却总是和对方发生冲突,常常吵架?再或者你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很想对孩子耐心,但总是忍不住会发脾气?

你是否有过一边想减肥,一边想放纵食欲的时候?或者你明明很爱一个人,却总是和对方发生冲突,常常吵架?再或者你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很想对孩子耐心,但总是忍不住会发脾气?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内在操纵者”总是在拉扯我们,朝内心期待的反方向奔去。这个操纵者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文章、直播、视频还是课程,无数次谈及潜意识,因为精神分析就是一门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本次直播,徐倩老师会为大家解析潜意识究竟是什么,它到底在搞什么鬼,以及潜意识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借助这些内容,也许我们能获得新的视角来理解文章一开头提出的问题。

被发现的潜意识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系统地提出潜意识理论,并构建了一整套用于探索和解释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科医生,发现有的病人没有任何器质性问题,但就是说不了话或者走不了路。后来,在对安娜欧做催眠治疗的过程中,安娜欧说出了很多压抑的内容,曾经的经历和情感等等,这时弗洛伊德意识到潜意识的存在,同时也发现当病人把意识里压抑的情感和经历表达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

事实上,潜意识并不是弗洛伊德发明创造的概念,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有人曾谈论过类似的概念和理论。在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与“微知觉”的概念,他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单子”,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每个单子都有“知觉”,但绝大部分的知觉是极其微小、无法被清晰察觉的,他称之为“微知觉” 或“模糊知觉”。莱布尼茨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意识与潜意识过程最早的哲学区分之一。

莱布尼茨有个很著名的比喻,是说我们能听到海浪的轰鸣,这是一个整体的声音和意识,但我们听不到每一滴海水在其中发出的声响,这暗示着在意识之下微知觉的存在。这会让人联想到冰山理论,即我们的意识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在意识之下有一座庞大的潜意识冰山隐匿于海面之下。

接着,赫尔巴特进一步延展了莱布尼茨的思想,将其心理学化。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大仓库,充满了各种“观念”。这些观念会相互竞争,争取进入意识中心。他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阈上指成功进入意识的观念,阈下指那些被抑制、被排挤到意识中心之外的观念。

上述这些思想、概念和理论,都与潜意识理论有相似和重叠的部分,弗洛伊德提出的“压抑”更是与赫尔巴特提出的“抑制”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尼采对本能、理性和文明的批判,在思想上与精神分析也是高度同频的,比如他强烈反对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他认为,意识思维只是表面,而人的绝大部分心理活动是深藏在表面之下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和驱力。

这些前人的发现、思考和进一步的延展、实践,最终形成了被普遍认知的系统性概念。弗洛伊德不仅仅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还构建起分析与解读潜意识的方法论,这就是精神分析。而精神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延伸至每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大到对事业、成就的追逐,小到我们选择吃的每一口食物和每一次情绪的波动,这些行为与感受的背后都隐藏着潜意识的运作。

如果要问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不能承受的情感、冲动和幻想等等,都会沉淀到他无法察觉的心灵的深处,这就构成了浩瀚无际的潜意识的海洋。可以说,我们的意识是被潜意识决定的,非理性的部分始终在影响我们理性的那一面。

因此,解读潜意识,观测和认知潜意识,就像是在探索我们意识之下深埋的冰山,也像是在探索我们察觉到的种种情绪、冲突、症状的真正成因。可以说,通过探索潜意识来了解自己,是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十分深刻方式。

对潜意识的分析

安娜欧曾把自己接受的精神分析治疗称为谈话治疗,这个称呼目前依然适用很多流派的心理咨询。徐倩老师谈到,谈话治疗是在咨询室里,咨询师给予来访者空间,让来访者可以自在、自然地呈现自己,咨询师则是在这个自然呈现的过程中去观察来访者的潜意识。

这种自然、自主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顾及地表达也意味着我们能允许真实的自己被观测和触碰。当我们在咨询室内越来越多地允许自己自由表达,我们在真实的生活里也能够允许真实的自己呈现。而咨询师要做的是构建起一个治疗的氛围,这个氛围让来访者感到自己是可以安全地表达的,也感到自己的表达是能够呗治疗空间和咨询师承接的。这种氛围的构建本身就是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其次,咨询师和来访者代表了有两双眼睛在治疗空间里观察和探索来访者的潜意识,这使得潜意识里那些未曾被探究的内容有机会被观察和体会。

我们需要再次谈到表达的重要性,因为表达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有的人擅长用语言表达,徐倩老师举例脱口秀演员,他们在舞台上就是在表达自己,并且分享一些自己经历的羞耻的,难过的事,包括破碎的原生家庭以及患抑郁症的经历等等。这些内容也许平时很难被认真聆听,但在舞台上表达时,有很多关注的视线和认真聆听的耳朵。并且,脱口秀演员会把自己的经历创造、改编,用或洒脱、或玩笑、或深刻、或积极的方式重新演绎,获得观众的支持和认可,这整个过程包含了内观、自我思考、触碰感受、创造、再演绎,而再演绎的过程本身也是他们重新看待和理解自己的过程,再加上观众的回应和倾听,这就是带有治疗意义的表达。而这些表达之所以能让人有共鸣、有感触,是因为里面有真实自我的呈现。

我们是可以依靠自己对自己的探索,觉察一部分潜意识的轨迹。但有些冲突和症状的起因是深埋在海边之下的,在自己难以触及的地方,这时,能有一位咨询师和自己站在一起,探索冰山底下的秘密,不仅仅意味着新的视角,新的可能,还意味着探索时重新体验到的痛苦、不安、动荡,都有专业的框架和空间来支撑自己承受和容纳。

徐倩老师谈到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别人的故事和经历来了解自己;另一种是直面自己,无论是进入心理咨询,还是其他探索的方式,直面自己是需要更大勇气的方式,也最好能在专业的结构里进行。

而解读自己的潜意识,徐倩老师也总结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关注自己的梦。比如常常梦到被人追杀,那个逃匿躲藏的自己在恐惧的同时,是否也有强烈的恨与暴怒,在恨与暴怒之下,是否隐藏着某种饥饿,这种饥饿使我们盯着一个东西不放。而常常梦见被追杀,也可能意味着我们常常处在被动的受害者的位置上。

再比如,经常梦到迟到,想赶去赶不过去,这类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感受的梦,是在传递一种怎样的情感?是什么人让我们有这种近在咫尺却摸不到、拥有不了的感觉?而找不到家的梦带来怎样的感受?是不知道家在哪里,还是家不欢迎自己?徐倩老师谈到我们在理解自己的梦境时要着重关注感受,问问自己在梦里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梦去认识自己内在的小孩,并且可以借助这些感受来调整自己有功能的部分。

第二种方式,是观察自己重复的模式。比如常常谈异地恋,或者总是爱上有对象的人,又或者总是留不住钱等等。

第三种方式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和行为。比如紧张、不安的时候身体是什么反应,疲惫的时候我们身体的姿态是怎样的。以及焦虑的时候总是会吃东西,或者生气的时候会绷紧后背、握紧拳头,仿佛在阻挡着什么爆发出来。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自己不同状态下身体的呈现,也能触碰到自己的情绪以及潜意识的运作。

现场访谈:无处不在的恐惧

每一期的现场访谈其实都在模拟和呈现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是如何分析和捕捉来访者的潜意识的,以及来访者讲述的内容是如何呈现他的潜意识的。

这次的访谈对象,谈起了一种有指向性但也很特别的恐惧体验。访谈对象从小就被一种很深的恐惧感笼罩,无论是对生活环境内的意外事件还是黑夜、小动物,以及一个人在夜晚出行都感到十分恐惧。在工作上表现为对考核的恐惧,害怕领导不满意后会驱逐自己。访谈对象的恐惧感觉已经蔓延到现实生活里,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访谈对象形容自己是“惊弓之鸟”。

随着成长经历的展开,访谈对象的妈妈的家庭里发生过丢弃女婴的惨痛事件。女婴被看作是没有用的,而无用之人是可以被抹杀的。

事实上,这样的经历已经能关联到访谈对象体验到的恐惧了,然而访谈对象最近才得知自己是被领养的身世。在家里已经有男孩的情况下,收养了她这个出生后体重不达标、十分弱小、会被看作为“无用之人”的女婴。访谈对象谈到自己内在无法安定,无法安心,希望能被帮助。

徐倩老师回应说:“可能对你来说,需要的不是消除这种不安、恐惧的感觉,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承受这种强烈的接近死亡的恐惧。你的恐惧也许来自于缺少了一个保护者,一个妈妈。妈妈非常的重要,我们知道我们是妈妈的孩子,妈妈可以保护我们,可以把我们抱在怀里,我们可以吃到妈妈的乳汁,能安心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因此即使在脆弱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自己有人保护。而对你来说,在你非常脆弱、弱小的时候,你体验到的是接近死亡的感觉,所以这个感觉一直在你的生命中被激活。

所以这种感觉加之你被遗弃、收养的经历,会加剧你内在被迫害的,非常原始的恐惧。但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部分,即使你出生时非常虚弱,即使你被遗弃,但你活下来了,你活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你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当我们去感受和接近死亡的恐惧时,也需要看到我们从这条冰冷的河里趟过来了,我们身上是有力量的。”

会让你觉得说,再加上因为你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被遗弃的经历,被收养的经历,就是可能会加剧你内在的被迫害的这样一种恐惧,非常原始的恐惧。但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即便你生下来只有 3 斤,即便你的亲生父母遗弃了你,但是你活下来了。你活到现在,你有你自己的家庭,你有你的孩子,你有你的工作。所以当我们看到,当我们去感受那个接近死亡的这种恐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看到我们从里面,我们从这趟水里面趟过来,我的身上是有力量。”

访谈对象感受到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但不知道该如何承受这一切。徐倩老师询问访谈对象的重要关系,在访谈对象的感受里似乎跟周围的人,甚至是家人好像都没有什么连接。

徐倩老师说:“有没有想过,没有连接可能也是一种连接,你在用和其他人没有连接的部分重复地体验你被抛弃的关系。当我们说到连接,你更多想到的是那些痛苦的,失去生命的亲人,所以你在跟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你内心可能跟死掉的婴儿的联结是非常深的。也许在你心里有个想法是要为他们活,要让自己用一种始终体验着强烈的死亡恐惧的方式活着。”

最后,徐倩老师谈到访谈对象当下可以做到从身边的关系开始,带着恐惧的感觉但腾出一些空间来跟自己的家人相处,也许会有新的感受生长出来,而不是被恐惧占满内在的空间。

我们可以尝试感受,这种恐惧始终在传达的是访谈对象潜意识的感受。访谈对象真正害怕的并不是黑夜,不是意外事件,也不是小动物,而是与死亡关联在一起的体验,是濒死的感觉,是可能再次被抛弃或者自生自灭的感觉。这种恐惧是在提醒访谈对象内心里真正害怕的事,但同时,这种恐惧也许也是访谈对象对家人的认同,无论是亲生父母的遗弃,还是对无用女婴的丢弃,正是认同了这些感受,才会把自己放在有可能随时被遗弃和抹杀的位置。

徐倩老师说,这种恐惧里是一种依恋,也是一种捆绑,让访谈对象一直待在刚刚出生,或者两三岁、七八岁的孩子的位置上。访谈对象的恐惧像是一种紧密维持的与家人之间的关联。如果这个部分没有被更多地看到,我们可能会一直待在被捆绑的状态里。三十分钟的访谈非常有限,访谈对象的恐惧里一定还有非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这个部分能被越多看见,捆绑的绳子就可以松开一些,松开就意味着内在能有更多空间让新的人和关系进来,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其实是潜意识在跟意识对抗,想减肥和想放纵这两个部分没有统合好,也许潜意识里并不是真的想减肥,或者目前的身材代表了某种意义,潜意识不想改变这种意义。而总和相爱的人冲突,也许是潜意识需要通过攻击来感受亲密。我也想邀请读者们一起来解读,无论是文章开头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潜意识冲突,欢迎你们将解读和感触写在评论区。

如果我们的内心被“孤独”所困,欢迎带着你的困境来到我的《孤岛之歌》观影沙龙,通过对“孤独”的观察、分享与解读,我们一起直面“孤独”。带领者:徐倩时间:9月14日(周日)下午2-5点地点:深圳·南山区·前海印里俞欣书店费用:398元/人,两人同行600元。本周五晚上19:30,徐倩老师直播话题:你的孤岛上有什么?立刻预约!开始预约心理咨询👇👇👇BREAK AWAY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