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央视一档节目把镜头对准了短剧推广的黑暗角落。那些喊着“宝妈在家躺着赚”“小白三天上手”的广告,坑惨了多少想赚外快的普通人。有个大姐掏了4880元学费学剪辑,起早贪黑剪了30天,结果提现时傻眼了——47块8毛4!更惨的是账号还被封了,说是违规搬运。
最近央视一档节目把镜头对准了短剧推广的黑暗角落。那些喊着“宝妈在家躺着赚”“小白三天上手”的广告,坑惨了多少想赚外快的普通人。有个大姐掏了4880元学费学剪辑,起早贪黑剪了30天,结果提现时傻眼了——47块8毛4!更惨的是账号还被封了,说是违规搬运。
这事儿在投诉平台早就炸锅了。搜“短剧推广”跳出来上千条控诉,全是“课程货不对板”“流量死活上不去”“压根挣不着钱”的血泪史。要我说,这哪是致富经啊,根本就是连环套:
先是拿免费课当鱼饵,等你进群了就开始温水煮青蛙。今天卖你398的“独家素材包”,明天忽悠你买1888的“流量神器”,后天又说得升级6888的“大神课”。最绝的是那些教材,跟网盘里能搜到的免费资料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等你发现上当了,人家早把群解散了,还反咬你一口:“别人都能赚钱,就你不行?肯定是没坚持!”
更魔幻的是平台的态度。普通用户发个影视混剪,分分钟给你判“违规搬运”;可那些挂着“经验分享”名头的骗课广告呢?照样在首页飘着。这双标玩得,比川剧变脸还溜。
图片源于网络
那些“零基础暴富”的标语,就像精准投放的焦虑炸弹。背着房贷的社畜、手心朝上的宝妈、失业在家的青年,哪个不是红着眼找救命稻草?骗子们就蹲在人性弱点上撒网,把中年危机包装成“副业刚需”,把知识付费玩成“韭菜三吃”——先割课程费,再宰工具钱,最后还能从你拉的下一波韭菜里抽成。
看他们在社群里玩的把戏就知道了:每天早中晚三次“喜报轰炸”,动不动就是“学员单日收益破千”的截图(后来被扒都是PS的)。等你咬钩交了钱,所谓的导师连剪辑软件基础操作都讲不明白,倒是一个劲儿PUA:“别人行你不行,还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广告法白纸黑字写着“教育培训不得暗示收益”,可你看看那些卖课广告——“跟着我做三个月,保底月入五千”不敢写,就换成“王姐二胎宝妈,跟学28天赚了2万”的“真人案例”。更绝的是把骗局拆成七八份合同:素材授权费、软件使用费、社群服务费......就算闹到法院,人家两手一摊:“课程交付了,软件也给了,赚不到钱是你能力问题。”
有个律师朋友跟我说,这类案子想刑事立案比登天还难。骗子早把话术打磨得滴水不漏,警察看着满屏的“可能收益”“案例参考”,也只能劝你去法院起诉。可普通人哪有精力耗得起?最后九成九都是自认倒霉。
要说最魔幻的,还得是某些短视频平台的操作。普通用户发个《甄嬛传》混剪,机器人秒判“侵权搬运”;可那些挂着“实操教学”的卖课直播间呢?日复一日用《狂飙》片段当案例,平台倒跟瞎了似的。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明规定要标注“广告”字样,可你见过几个卖课视频带这个标识的?都伪装成“干货分享”“经验交流”,算法还拼命把这些推给焦虑人群。等受害人投诉了,客服永远那句“正在核实”,核实半年骗子早跑没影了。
图片源于网络
从去年爆雷的配音课、无人直播,到今年席卷的短剧推广,这套路就跟俄罗斯套娃似的层出不穷。现在连骗子都搞起产业升级了——上游有人专门炮制“成功案例”短视频,中游有代运营公司批量养号,下游还有解封黑产帮忙擦屁股。
我认识的一个MCN机构老板透露,现在最火的业务不是孵化网红,而是给这些骗课机构做“全案服务”:从话术设计、社群运营到危机公关一条龙。听说某头部玩家靠卖课工具包,三个月就提了库里南,比正经做内容赚钱多了。
这场短剧推广闹剧,彻底撕碎了互联网创富神话的遮羞布。那些看起来触手可及的风口,不过是骗子搭的草台班子;你以为在奔向新蓝海,其实早被人标好了韭菜价。
但光骂骗子还不够,得问问: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央视曝光才重视?平台审核系统对侵权内容敏感得像得了帕金森,对诈骗广告却迟钝如树懒?法律明明摆在那儿,怎么就成了稻草人?
图片源于网络
说到底,这场骗局里没有无辜者——骗子挥着镰刀,平台开着收割机,法律举着慢动作的盾牌,只剩下老百姓在坑里互相搀扶。要是你或身边人也踩过这些坑,欢迎在评论区倒倒苦水。咱们得让这些故事晒晒太阳,省得后来人继续往坑里跳。毕竟镰刀再锋利,也架不住千万双眼睛盯着——群众的目光,才是最好的除锈剂。
来源:墨笔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