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生折割”有多残忍?裹蛇皮、断手脚,清代乞丐的黑暗手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1:05 2

摘要:同治十二年,京城闹市人潮如织,喧嚣鼎沸。偏偏在西牌楼下的一处角落,人群却似潮水般层层叠叠围作一团,个个伸长了脖子,目光都盯在当中两个乞丐身旁的那只灰麻袋上。

同治十二年,京城闹市人潮如织,喧嚣鼎沸。偏偏在西牌楼下的一处角落,人群却似潮水般层层叠叠围作一团,个个伸长了脖子,目光都盯在当中两个乞丐身旁的那只灰麻袋上。

"各位父老睁眼看真了,这可不是天桥底下说书的虚言!"年纪稍长的乞丐将铜锣敲得山响,裂帛般的嗓音穿透市声,"人面蛇身,山海经里爬出来的活灵物!"

人群中顿时炸开嗡嗡议论。一个穿着褪色青衫的书生摇头晃脑:"荒诞!《中山经》所载化蛇,乃上古妄诞之说!"

话音未落,那麻袋突然剧烈扭动,袋口缝隙间忽现一抹幽蓝鳞光,在日光下闪过冷冽的光泽。

围观的人群不约而同向前倾身,卖炊饼的汉子忘了扇火,绣庄的娘子踮起了金莲,连巡街的衙役都按住腰刀驻足观望。

此刻每张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渴望,既要亲眼见证传奇的现身,又暗藏着要戳穿骗局的快意。

忽然,麻袋中传出一声呜咽,似幼猫夜啼,又似笛孔漏风。

那老丐将铜锣往地上一扣,古铜色的脸庞在日头下泛起油光。

"各位看官可瞧仔细了,"他嗓音沙哑如磨砂,却带着奇异的穿透力,"这灵物修行九百九十九载,今夜子时便要化蛟升天。"

只见那麻袋应声扭动,发出窸窣声响,仿佛真有什么在其中躁动不安。

围观的人群顿时起了骚动。短打装扮的苦力们不自觉地后退半步,绸衫客们却纷纷探手入袖。

铜钱落碗的叮当声此起彼伏,在老丐破旧的陶碗里堆起一座小丘。

有个穿杭绸直裰的老爷甚至抛了块碎银,银光划出的弧线里,老丐的眼底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待最后一枚铜钱落定,老丐忽然俯身。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麻绳结上灵活翻动,袋口敞开的刹那,一道暗金色的影子倏地游出,竟是条碗口粗的蟒蛇!

蛇身在青石板上蜿蜒游走,鳞片摩擦出沙沙的声响。

当它缓缓昂起头颅时,整条街霎时鸦雀无声。那蟒首之上,竟生着一张稚子的面容!粉雕玉琢的脸蛋上,一双黑曜石般的眼珠正缓缓转动。

围观的王记绸庄掌柜突然倒吸一口冷气。他分明看见,那孩童般的嘴唇竟微微上扬,露出个似笑非笑的表情。卖冰糖葫芦的老汉手中草靶子应声倒地,山楂果滚了一地,却无人弯腰去捡。

老乞丐挥着鞭子,那蛇就乖乖转圈。它爬行的样子看着特别别扭,像是被人硬拧着动弹。每次鞭子一晃,那小孩脸就皱成一团,发出呜呜的哭声,听着心里直发毛。

连着好几天,看热闹的人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这天来了几个明白人,凑近仔细一瞧,突然大叫起来:"这鳞片是缝上去的!根本是个孩子!"

所有人顿时安静了。那"蛇"抬起头,一双大眼睛里啪嗒啪嗒掉下眼泪来。

大伙儿越想越不对劲,赶紧跑去报了官。衙门一听是这等伤天害理的事,立刻派了官差把两个乞丐抓了起来。

开堂审问时,两个乞丐架不住拷问,只好老实招供。原来这叫"采生折割",是乞丐行当里暗地里流传的恶毒手段。

他们不知道从哪儿拐来一个小孩子,用各种残忍的方法把孩子弄成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就为了博人眼球,赚几个黑心钱。

那个所谓的"人面蛇",根本就是个被他们折磨得不成人形的苦命孩子。

那些丧尽天良的乞丐为了把孩子弄成蛇的样子,简直用尽了恶毒的手段。他们先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趁着伤口鲜血淋漓的时候,把准备好的蛇皮硬生生裹在孩子身上。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砍掉了孩子的四肢,割去了舌头,让这些可怜的孩子既不能走路也不能呼救,只能像蛇一样在地上扭动爬行。

后来据这些乞丐交代,制作"人面蛇"的过程极其残忍,很多孩子都撑不过来。有的因为失血过多就没气了,有的因为伤口溃烂发炎,还有的活活疼死了,能熬过来的少之又少。

可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却要面对比死亡更痛苦的命运,被当成怪物关在笼子里,拉到街上供人围观取乐,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这起发生在清代北京街头的"人面蛇"事件,表面上看似离奇志怪,实则揭露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骇人罪行。

从清代到现代,虽然犯罪形式有所变化,但利用人性善意实施犯罪的本质未曾改变。这类事件提醒我们,在面对街头乞讨现象时,既要保持同情心,也要保持警惕。

来源:淮清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