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活跃于俄乌冲突前线的乌克兰“阿泰什”(Atesh)游击队,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一组照片——在克里米亚半岛重要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郊外,数十辆俄罗斯军用车辆被随意遗弃在露天场地,部分车辆外观锈迹斑斑、部件残缺,显然已长期无人维护。
近日,活跃于俄乌冲突前线的乌克兰“阿泰什”(Atesh)游击队,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一组照片——在克里米亚半岛重要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郊外,数十辆俄罗斯军用车辆被随意遗弃在露天场地,部分车辆外观锈迹斑斑、部件残缺,显然已长期无人维护。
据“阿泰什”方面透露,这些车辆的存放地点并非普通废弃区域,而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一处秘密装备储备点。
从照片细节可见,无论是装甲运兵车、军用卡车还是配套后勤车辆,均未采取任何防雨防潮措施,部分车辆的轮胎已完全干瘪,车窗玻璃破损后也未进行修补,甚至有几辆战车的武器基座出现明显锈蚀痕迹。
“阿泰什”在声明中强调,该储备点不仅缺乏必要的安保人员巡逻,连基本的围栏防护都存在缺口,这种“无人看管”的状态与俄罗斯军方此前宣称的“克里米亚防御体系严密”形成鲜明反差。
作为俄罗斯海军在黑海地区的核心力量,黑海舰队自克里米亚事件后便长期驻扎于此,其活动范围覆盖黑海、地中海及亚速海等关键海域,既是俄罗斯维护南部战略利益的“海上屏障”,也是俄乌冲突中对乌实施远程打击的重要平台——冲突爆发以来,该舰队多次对乌克兰境内的军事设施、能源枢纽等目标进行导弹打击。
但与此同时,黑海舰队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此前,其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因弹药库爆炸沉没,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损失的最大吨位主力舰。
“阿泰什”分析指出,此次曝光的遗弃车辆状态,直接暴露了俄罗斯军方在后勤保障领域的深层困境:一方面,由于西方对俄实施严格的军事技术封锁,俄军装备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如电子元件、发动机配件等)供应严重短缺,导致大量受损车辆无法及时维修;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近两年,俄军前线部队对装备的消耗远超预期,后勤运输线又频繁遭到乌克兰游击队的袭扰,使得后方储备的完好装备优先供应前线,老旧受损车辆只能被弃置荒野。
“这种状况将直接导致俄军的机动性下降——前线部队可能因装备短缺无法及时调动,同时战备状态也会持续恶化,士兵对装备的信心将受到影响。”阿泰什“补充说。
值得关注的是,“阿泰什”并非普通的民间武装组织。该组织名称在克里米亚鞑靼语中意为“火焰”,象征着“反抗占领的怒火”,于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正式成立,成员构成极具特殊性——除了乌克兰本土的抵抗力量,还包括对俄罗斯占领不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甚至有部分因反对战争而脱离俄军的俄罗斯籍士兵。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被俄罗斯控制的克里米亚半岛、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地区。
在此次曝光俄军遗弃车辆之前,“阿泰什”刚于乌克兰南部赫尔松地区摧毁了一辆伪装成民用卡车的俄罗斯军车,车上搭载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被完全损毁——这套系统是俄军专门用于干扰无人机、雷达信号的关键装备,此前曾多次用于压制乌克兰无人机对俄军阵地的侦察与攻击。
此外,“阿泰什”的行动清单还包括破坏俄军后勤补给路线、袭击俄罗斯军事资产以及为基辅作战人员收集情报。阿泰什还声称参与了对俄罗斯位于克里米亚的萨基空军基地等关键军事目标的袭击行动,并同步发布了在敌后执行任务的影像、现场痕迹等实证,进一步凸显了该组织在敌后作战中的“战术价值”。
巧合的是,就在阿泰什从塞瓦斯托波尔发来最新消息之前不久,网络上流传出另一组引发热议的图片:俄罗斯军方对一辆缴获的乌克兰M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进行了改装,用苏联时代的火炮取代了原有的“大毒蛇”机枪。
这一改装举动被外界解读为“俄军适配装备的无奈选择”——“布拉德利”战车是美国对乌军事援助的核心装备之一,其原装武器系统与弹药供应均依赖西方,但俄军无法获取配套弹药,只能用库存的苏制武器进行替换,导致战车的火力精度与射程均有所下降。
从装备损失数据来看,俄乌双方在冲突中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据报告显示,自冲突全面爆发以来,乌克兰已损失超过170辆“布拉德利”步兵战车,其中部分被俄军缴获;若将坦克、装甲车、军用卡车等所有类型装备计入,乌克兰的总损失数量已超过5000辆。
而俄罗斯的损失更为惨重:英国国防情报局此前的评估报告指出,俄军仅装甲车辆的损失就已突破10000辆;最近的报告显示,俄罗斯军车总损失超过16,000辆,其中约40%因无法维修被直接遗弃,与此次“阿泰什”曝光的塞瓦斯托波尔车辆状况形成呼应。
来源:老汪说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