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跟随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绿肥+”技术观摩暨交流会参会专家,来到会泽县者海镇、五星乡的田间地头,耳闻目睹了“绿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绿肥+”技术观摩暨交流会参会专家,来到会泽县者海镇、五星乡的田间地头,耳闻目睹了“绿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黄桃丰收。
在者海镇犀牛村会泽康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350亩玉米与辣椒轮作地见证了“绿肥+增效剂”技术调酸控污的奇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在此深耕数年,摸索出关键治理路径:每年8月末播种光叶紫花苕,收获时每亩鲜重在1.5吨至3吨之间,翻压还田后配合使用特制增效剂,一举破解连作障碍与土壤污染防治难题。
该技术利用绿肥调酸控污功能与特制增效剂的协同作用,治理酸化土壤,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实现土壤污染防治与粮经作物单产提升“双赢”。试验数据显示:玉米每亩增产6.4%至17.6%,抗逆性显著增强;辣椒每亩增产14.3%至22.2%,连作障碍显著减轻。玉米地pH值从5.5提高到5.8至6.0,辣椒地pH值提高到6.3至6.6,有效扭转酸化趋势。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下降41%至62%,农产品镉积累同步降低10%至62%,为“舌尖上的安全”筑牢防线。
在位于五星乡干松林村的会泽旺利种植有限公司果园里,肥田萝卜、光叶紫花苕与三叶草织就的绿毯,与满树桃李构成动人画卷。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这里已成为“绿肥+”模式运行的典范。
果园里,碧绿的桃树上挂满桃子,工人正忙着采摘、搬运、包装。公司负责人鲍啟琼说,绿肥是最好的天然肥料,让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保水能力不断提升,绿肥已成为果树生长的“生态保姆”。
“我们的黄桃、苹果糖度都提高了,‘醉花韵’黄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每公斤溢价2元至3元。过去果园追求‘三面光’,喷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种出来的果子品质差。现在绿肥覆盖,土壤活了,果子甜了,效益好了。”鲍啟琼说,公司还示范推广绿肥种植1400余亩,带动周边63户农户增收50余万元,绿肥真正成了“致富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绿肥+’技术既能提供有机肥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产业增效、企业增收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采摘观光的好去处。”
会泽县的田园蝶变,源于日趋成熟的“绿肥+”科技支撑体系:“绿肥+增效剂”调酸控污技术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以“冬季耐寒耐旱光叶紫花苕周年覆盖”为核心,集成控草培肥、产能提升的“绿肥+”果园绿色生产体系,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产品品质的提升。随着云南省曹卫东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团会泽团及相关项目的落地,“绿肥+”技术将更好地描绘会泽农业绿色发展新图景。
光叶紫花苕旺盛生长的田野,是会泽农业转型最诗意的注脚。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到提升农产品品质,再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绿肥科技正重塑红土地上的生产逻辑。会泽的实践证明,绿色生产技术深度“融入”泥土,不仅肥沃了田地,甜蜜了果实,更照亮了高原特色农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曲靖融媒特约记者尹永权 董学莲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