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烽火 英雄壮歌 | 胜利时刻 举国同欢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0:42 2

摘要: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当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大街小巷一片欢腾,14年的苦难、压抑、浴血奋战,终换成了这一刻的“漫卷诗书喜欲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当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大街小巷一片欢腾,14年的苦难、压抑、浴血奋战,终换成了这一刻的“漫卷诗书喜欲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战士,大家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人们高歌胜利之曲,用尽全身气力抒发内心的激情澎湃,人们眼中满含热泪,为了民族的经千难而不挠,为了国家的历万险而终胜,为了举国英杰前赴后继、不惜血汗,不惧牺牲。

80年过去了,如今站在盛世回望当年,从当年的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依然能体会到人们的欣喜若狂,仿佛亲历那个举国同欢庆的胜利时刻。

北平人民庆祝抗战胜利。

根据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干事们连夜组织了宣传队奔赴机关农村,宣传这一喜讯,送“号外”的骑兵和通讯员把大小村庄都唤醒了,报社连夜赶印“号外”和传单。为了加强对收复区的宣传,《冀鲁豫日报》改为对开日刊,将发行份数从12000份增加到40000份。

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回忆:司令部沸腾起来,八路军战士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地喊起了胜利口号。八路军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得知日本投降,和部队指挥员们一起兴奋得一宿都没有睡着。

据新华社晋察冀电讯报道,成千成百的听众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八路军新四军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解除敌人武装,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口号,群众奔走相告。

据新华社晋绥电讯报道,有些人,刚揉开眼睛,就跑出被窝欢叫起来。到处是兴奋的人群,到处是欢笑和议论。在军队驻地,人们围着报告消息的人,兴奋地讨论新的工作。一个个根据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邓拓欣闻胜利,激动地挥笔写下一阕《清平乐·庆祝抗战胜利》:“喧天锣鼓,卷地红旗舞。革命长征万里路,极尽人间艰苦!今朝四海同声,欢呼抗战功成。喜见漫山遍野,火光星月齐明。”

曾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孙平回忆,不论是老百姓还是机关干部、学校学生都载歌载舞,庆祝胜利,人们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各机关、学校门前和窑洞前都生起大火,杀猪宰羊。有人不知从哪里弄来了酒,不少人都醉了,那种兴奋之情真是无以言表。

东北人民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

这一夜的延安是火炬的世界

在方强、莫文骅等老将军的记忆中“陕北的天空从来没有那么蓝过”。宝塔山下的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出了山沟和窑洞,奔走相告、纵情欢乐;在缺少木柴的延安,人们寻找着一切可以燃烧起来当作火把的东西,尽情挥舞,有人扭起了秧歌,有人唱起了抗日歌曲,有人撕开了棉袄,扯出棉花蘸了油当火把,有人甚至把纺车都点火烧了起来——狂欢的人群用无数支火把照亮了宝塔山,映红了延河水,欢乐的人群如同一条条蜿蜒起舞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游进了延安城。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热情报道延安各界热烈欢庆抗战胜利的场面:

在蜂拥的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被群众拥戴着。他十分感动而吃力地说:“我的血没有白流……”他是因参加有名的平型关大战而光荣负伤的。今天他亲眼看见胜利了!

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

为了让解放区军民尽情狂欢,永远牢记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放假三天,并于9月5日集会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据新华社延安9月6日电称:延安各界人民两万人于昨日下午二时集会于南天门外广场,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会场四周新树立的木牌上,张贴着各种颜色的标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经过八年艰辛苦斗所换取的欢愉。

从广场上,从两旁的山壁上,传出一阵一阵高昂的口号声:抗日战争胜利万岁!中国人民团结万岁!争取和平民主!中国人民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声音显示着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努力,为建设和平民主中国而奋斗。

这一夜的延安是火炬的世界,山沟里的火龙彻夜不熄,窑洞里搬出来的草垫子、报纸和烂衣服转瞬间就变成了山坡上的篝火,熊熊燃烧,无数火把和篝火照亮了巍峨的宝塔山;这一夜的延安不分男女老幼,欢呼声、歌声、口号声、锣鼓声、唢呐声,排山倒海,震耳欲聋。

亲历者徐金山曾回忆:十几里的道路上满是游行的队伍,大家欢唱着前进,和秧歌队融在一起,没有章法地扭着、走着、笑着、唱着。在大街上,庆祝胜利的人们高唱着“前进、人民的解放军!解除敌人的武装,去恢复交通和城镇!坚决、大胆、迅速向前进,谁敢阻挡,就把他消灭得干干净净”的歌曲,抒发胜利的喜悦。

狂欢的人一直闹到天亮才散去。天亮之后,还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顾不上休息,聚在街头巷尾议论胜利的消息,在门上挂起红灯笼——这是当地人迎接新年的礼数。

广州人民舞狮庆祝抗战胜利。

锣鼓声、掌声、歌声织成激动人心的胜利交响曲

日本投降的消息对于东北民众来说,是那样的石破天惊,令人不敢相信。17岁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国第一代女跳伞员庄凤,回忆说:“我们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广播里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消息来得太意外,太突然了。大家激动得顾不上吃饭了,一阵欢呼,高兴得含着眼泪互相拥抱。”

在昆明,人们的热情瞬间就燃烧成了一片片火海,街上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人们追着兵车喊“胜利”“和平”,手里有什么就挥舞什么,大学生们表现得最狂热,他们高喊着,跳跃着。

《成都晚报》的一篇报道《胜利来临夜,成都狂欢时》中这样描述:“满街的人群像洪水般,到处都在汹涌着。许多人,脑筋已失去了主宰似的,拿出一长串鞭炮沿街飞跑,有的在敲锣,有的在打鼓,有的甚至把洗脸盆也拿出来乱拍乱捶,与狂欢高嚷的声音混合成洪亮的交响曲,直到午夜时分,尚有游人欢叫庆祝,比大年夜尤为热闹,疯狂欢乐之情状,为蓉市空前所未有。”

《新民日报》也发出了“胜利之声”——“全城都欢喜得疯狂了……无论是锣鼓、喇叭、口笛、口哨、脸盆、手掌、嘴、黄包车上的铃子,都为胜利发出了声音”。

在合肥,当年25岁的王宣贵在苏北杏花县老圩区担任区委组织委员,胜利日那天,整个老圩沸腾起来。全区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不停地狂奔、狂喊。有人放起了鞭炮,有人挥舞着毛巾和农具,还有人提着洋瓷脸盆大敲特敲。锣鼓、喇叭、口笛、口哨、脸盆,能响的东西全都派上用场。当天夜里,兴奋的人们全都睡不着,好多乡亲举着火把聚集在一起游街、跳舞、唱歌。

张家口人民庆祝抗战胜利。

在西安,狂欢的人们涌上街头,又跑又跳又笑,纵情欢呼、忘我的喧嚣让大西北的初秋也暖意融融。西安的茶馆里免费喝茶,酒楼里免费喝酒,冷饮店的冰激凌也不要钱,甚至路旁果摊卖“沙果”的也任人尝用,卖西瓜的把半截红瓤瓜切成了一片片,随便送给过路人解渴充饥。

在兰州,人们的欢呼声、爆竹声响彻云霄,市民倾城而出,锣鼓声、掌声、歌声织成激动人心的胜利交响曲,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连续几天提灯游行,胜过任何节日;象征“国泰民安”的太平鼓,声震全城大地;兰州戏剧界人士免费公演三日,各剧院、影院等免费招待,商务印书馆兰州分馆特价售书:沪港版九折,内地版及杂志八折,新生书店全部图书一律半价。

徐根芳当时在贵阳中山西路一家汽车修理行做学徒,这一天他看到美军在中山西路新闻处贴出了一张新闻告示,说日本人投降了。常年生活在战争恐惧下的人们都不相信这个告示。徐根芳回忆说: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有了一些不同于常人的阅历。我看到这个新闻后,非常兴奋,知道我们的抗战终于胜利了!当时我就带着徒弟在大街上买了两卷鞭炮,徒弟一个,我一个,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引来周围的人频频侧目。大家都在问:“你为什么在大街上放鞭炮?”我兴奋地大声说:“日本人投降了!日本人投降了!”大家见我这么高兴,都觉得这个消息可能是真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伙都放起了鞭炮。当天晚上,贵阳四处响起了鞭炮声,就像过年一样,十分热闹。第二天,贵阳市也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的游行。

延安人民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没有人能抑住自己的感情”

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所有的门都打开/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锣鼓的声音/直冲到天上/连星星都要震下来了/洋槐树都震得抖动了/火把照耀着队伍/锣鼓伴送着队伍/队伍来到了空场/队伍走成一个又厚又大的圆圈……没有人能抑住自己的感情/人人的心都像火把一样燃烧/地壳在群众的脚步下震动了/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这是中国人民/用眼泪换来的欢乐/用血汗栽培的花果。”

在延安各界庆祝胜利集会上,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的钱来苏赋诗感怀:幡头终见九州同,十四年来愿不空。民族腾欢初解放,独夫故步未开封。墨魔累妇悬人彘,帝业屠孙视祖龙。孤愤草赓初喜集,更期民主刷新风。

辛亥革命元老、著名诗人、时任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也为庆祝胜利赋诗一首,抒发喜悦万分的心情:万家爆竹通宵,人类祥光乍晓;百壶且试开怀抱,镜里髯翁渐老。黄河水绕边墙,白帝云封绣壤;万灵效命全民向,大任开来继往……自由成长如何,大战方收战果;中华民族争相贺,王道干城是我。

画家丰子恺听闻抗战胜利,找出珍藏已久的茅台,与一群欢乐的邻人一起开怀畅饮。酒后他提笔作画《胜利之夜》和《狂欢之夜》,一幅画的是客居重庆的四口之家,父亲高高举起小孩子,母亲和大孩子在一旁喜笑颜开,享受久违的阖家欢乐;一幅画的是人们燃放鞭炮,庆祝胜利,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在北京,一代名伶程砚秋曾坚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宁愿在青龙桥做了菜农,抗战胜利后他欣然登台为民众演出。

蓄须明志、罢唱多年,坚决不给日本人演戏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剃掉胡须,宣布重新登台演出。爱国戏《一片爱国心》《抗战第一年》《自由万岁》《祖国万岁》纷纷上演,历史剧《文天祥》《蔡松坡》和曾经被敌伪禁演的《岳飞》再度搬上舞台,观者如潮。田汉也赋诗赞誉梅大师“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儿辈出伶宫。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西南联大的学生何兆武还记得戴眼镜、着蓝褂、留长胡须的先生就是闻一多,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闻先生立即找了一家理发店,“这么漂亮的胡子剃掉?”“动手吧,老板,您知道,抗战胜利啦!”1938年西南联大迁往昆明途中,闻一多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如今,剃掉留了七年的胡须,他突然从一个老头变成了中年人,精神抖擞。在联大“学生服务处”工作的王麦初正在接待一对老教授夫妇,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他高兴得跳起来,举杯庆贺,不会喝酒的他也喝了好几杯。街上响起了鞭炮声,校内校外都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记者 石雅彬)

来源:石家庄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