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艺术为媒,让历史的烽火化作精神的丰碑。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深圳博物馆推出“大师刻痕——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展”(以下简称“大师刻痕” 展),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
以艺术为媒,让历史的烽火化作精神的丰碑。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深圳博物馆推出“大师刻痕——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展”(以下简称“大师刻痕” 展),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以下简称“木刻记忆”展),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以下简称“烽火铸骨”展)……一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展览将珍贵的“抗战图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艺术作品与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索,为观众开启一场穿越烽火岁月的艺术史诗。
“大师刻痕” 展与“木刻记忆”展都聚焦在版画艺术,前者精选了力群、李桦、陈烟桥、古元、陈九等爱国艺术大师创作的80幅抗战主题版画作品展出;“木刻记忆”展展出了约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 涵盖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宋秉恒等众多艺术家的精品;“烽火铸骨”展,以30余件馆藏珍品为主线,通过关山月的艺术实践,勾连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深刻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大师刻痕”展,刀锋印刻的峥嵘岁月传递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爱国艺术家们也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用自己的双手刻画了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记录了中国军民的奋勇抗争,宣传了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激励了抗战到底的精神信念,为推动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宝贵的版画艺术作品,也成为反映抗战历史、传递爱国情怀、彰显正义和平的红色文化实物。
刀锋有力印刻峥嵘岁月,版画无声诉说正义和平。“大师刻痕” 展精选了力群、李桦、陈烟桥、古元、陈九等爱国艺术大师创作的80幅抗战主题版画作品展出。展览分为“鲁迅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兴起”“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与历史风貌”“版画艺术:历史与当下的记忆传承”三个部分,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鲁迅先生倡导培育中国新兴版画以及对抗战版画的重要影响,形象生动地向观众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雄浑史诗以及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昭示了坚定不移维护正义和平的现实意义。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版画艺术的回顾,更通过刀锋下的历史刻痕,呈现艺术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关联。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艺术为载体,传递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当硝烟弥漫在中华大地,画笔与刻刀成为特殊的 “武器”—— 一批文艺工作者扎根抗战一线,以版画为载体,将战士的坚毅、民间的生机与军民的温情凝刻在方寸木版之上。它们不仅是艺术史上的珍贵遗存,更是镌刻着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精神丰碑。例如陈烟桥创作于1939年的《我们的战士》,作品以黑白木刻的刚劲线条,刻画出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的坚毅形象。画面中战士身姿挺拔,手持武器凝视前方,目光如炬,既含警惕又显从容,以战场冲杀的背景烘托战场的肃杀氛围。粗犷的刀法凸显其面部棱角与坚毅神情,衣纹线条刚硬有力,彰显战士的顽强意志。
力群1940年创作的版画《听报告》,展示了晋察冀解放区八路军女战士一边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一边聚精会神听首长报告做笔记的场景。创作者以粗犷的刀法与细腻的光影对比,强化了场景的庄重氛围。粗糙的墙面、朴素的衣衫既展现边区生活的质朴,又暗喻思想的力量穿透物质匮乏。
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是古元1943年创作的,作品以质朴的笔触与温暖的光影,定格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瞬间。画面中古元巧妙地刻画了32个人物和11个动物,细节丰富,生动活泼,画面构图饱满。古元以粗犷中见细腻的刀法,刻画出人物的憨厚朴实:百姓衣着朴素,却满脸欣慰;战士身姿前倾,尽显赤诚。多情景展示军民鱼水情深的和谐关系。
此展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版画艺术的回顾,更通过呈现刀锋下的历史刻痕表达艺术创作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关联,彰显以艺术为载体、传递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这是刻刀上的呐喊,更是文化中的火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作为广东省与深圳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圳博物馆将持续加大社会合作力度,深入挖掘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抗战历史资源,积极宣传东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力量的英雄事迹,努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文博力量。
“木刻记忆”展,让80年前的艺术力量启迪当下
20世纪以来,艺术的创作始终关联着“革命”。艺术家也在具体艺术生产之中,积极回应时代对艺术的诉求。80年前,艺术家从书斋走向人民、走向社会,以“艺术”作为武器,用木刻刀、画笔、胶卷,纪录、怒斥、抗争、呼吁、团结、唤醒民众,以艺术凝聚爱国力量,形成一股抗战的文艺思潮!80年之后,如何穿透时间之墙,如何在展厅中呈现这场伟大的民族抗争,以提供切实的历史感成为展览策划者思考与展呈的要点。
以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索,为观众开启一场穿越烽火岁月的木刻史诗。何香凝美术馆联合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等六家机构,共同策划的“木刻记忆”专题展,展出了约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以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索,划分为“行动起来”“战争中的艺术”“漫木·人民”“此去未远”四个单元,涵盖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宋秉恒、力群、陈望、古元、黄新波、李桦、彦涵、符罗飞 、陈烟桥等众多艺术家的精品。观众可在展览现场,透过这些珍贵的木刻作品与“抗战图像”,触摸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脉搏,感受艺术家们以刀为笔、以版为纸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与家国情怀。
80年前,艺术家在“前线”“后方”,成为一名“临时记者”及时记录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坚韧、抗争精神!与此同时,也将视角聚焦于这场民族存亡之中的每一个奋起的个体——人民!“人民”的形象成为艺术史的书写中最为耀眼的“图像”。艺术家不仅以刀笔、镜头描绘“人民”,塑造“人民”,也让其创作成为人民所能欣赏、读懂的艺术——创作的目的乃是“人民”。
“木刻记忆”展系统地梳理并展示了1931-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的优秀版画家作品,以图像的方式完整呈现了当时的艺术创作过程。正如鲁迅所言,版画因其便捷性和制作简易性成为重要宣传工具,而这一时期艺术家在完成时代任务的同时,也将个人的艺术风格表达和艺术上的探索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给当代艺术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如何把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打过长江》,彦涵的套色木刻等作品,以粗粝的刀法、简单的色彩勾勒战火岁月,实现了个人追求与时代任务的统一,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本次展览的意义正在于重温历史、映照未来,让80年前的艺术力量启迪当下。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何香凝美术馆联合多家机构共同举办“木刻记忆”展,以木刻图像触发历史记忆,缅怀先辈、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意义重大。木刻版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精神丰碑,20世纪,木刻艺术家在民族危亡之际,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和饱含激情的画面,刻画出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表示,2025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举办“木刻记忆展”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先辈的致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亡之际,木刻版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强大的传播力成为艺术家的“呐喊”武器。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力群、古元、李桦、彦涵等艺术家用刻刀作枪、木版为战场,创作出震撼时代的作品。本次展览展出约200件珍贵木刻作品及“抗战图像”,构建了关于民族救亡的宏大叙事。艺术家勾勒的人民形象既是生动的艺术再现,更是那个时代“救亡”力量的源泉与象征。
“烽火铸骨”展,以笔为戈熔铸民族精神图谱
关山月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戈,绘制出一幅幅染着硝烟的民族抗争史诗。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面对民族危难,青年关山月毅然迈向烽火艺坛。在抗战洪流中,他自觉肩负民族安危,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投身救亡图存的文艺事业,开启了以抗战画和行旅写生表达民族振兴理想的创作征途。他的艺术生涯,始于一场“从城市撤退”的个人流亡,却以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笔下的风雪山川、流民背影,既是民族的集体伤痕,更是中国艺术家“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的信仰践行。
“烽火铸骨”展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其从流亡途中的苦难记录到新中国山河新貌的创作历程,展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崛起的历史必然。展览开篇的“从城市撤退”板块,展现了广州沦陷后关山月的流亡轨迹,其中长卷《从城市撤退》,以40厘米高、7.6米长的悲怆视野,记录广州沦陷后难民千里流徙的惨状;《铁蹄下的孤寡》《寇机去后》等代表作则以冰封旷野与废墟控诉战争暴行,揭示民族苦难的普遍性。
“苦难与新生”板块聚焦《游击队之家》《纺线》《渔歌》等作品,将抗战期间民众的苦难伤痛与新中国和谐美好并置,折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新生。“烽烟与海潮”板块,通过《三灶岛外所见》《归帆》的时空对照,延展至海防主题《云龙卧海疆》,呈现从日军轰炸渔船的惨烈到和平年代渔港丰饶的巨变,见证历史震荡中的民族重生。“山水与家园”板块将跨越半个世纪的《漓江百里图》《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壶口观瀑》作品并置,重构山河疆界,彰显艺术革新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作为压轴章节,“铁骨与江山”板块揭示了艺术家深层精神蜕变:抗战期间的《红棉》题跋“今昔感也”,四十年后升华为《红棉白鸽》中铁骨虬枝托起的和平宣言;《风雨千秋泰岳松》则以巨幅江山图式,铸就民族脊梁的视觉丰碑。这些“染着硝烟的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视觉证词,更凝结着中国人民在深重苦难中不屈的精魂、不灭的骨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创新性地使用了“双线索叙事”:一方面通过《渔民之劫》与《归帆》,《漓江百里图》与《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与《壶口观瀑》,《红棉》与《红棉白鸽》等作品的并置,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时空穿越式对照,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回响,彰显艺术家心中一以贯之的家国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以“关山月抗战艺术年表”梳理其1939至2025年间在澳门、香港、重庆、敦煌等地的34次主题展览,印证其“以笔为枪”的生命实践持续贯穿八十载。
这种“双线索叙事”的展览形式,强化了文献对于美术展览的重要意义,以严谨的文献梳理和解读追溯关山月个人画展的历史细节,直观地呈现了画家在艺术生涯中的抗战画展经历,从学术性及艺术性统一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力求展现关山月那一代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符合时代所进行创新时的努力,以及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所作出的贡献。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开创未来。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关山月美术馆以33件馆藏珍品构建起一座“视觉史诗”的精神长城,不仅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更是对民族精魂的视觉冶炼。策展团队指出:“关山月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其笔下的难民、红棉、江山,共同熔铸成一部视觉化的精神史诗。”
八十余载时光流转,关山月先生笔下的烽火战场早已化作锦绣家园,但民族精神的血脉从未断流。那些从战火中锤炼出的坚贞、勇毅、博爱与自强,至今仍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此刻,当观众驻足于《江南塞北天边雁》的万里江山,仰望《风雨千秋泰岳松》的凌云铁骨,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毕生追求,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血火重生后开创的辉煌气象。展览呼应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无声的艺术控诉提醒观者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将苦难记忆转化为守护和平的精神长城。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