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0月,彭汉如(笔名翰儒)的长篇小说《归宿》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快递了一本送给我。我像往常读汉如的作品一样,慢慢读,认真读,反复读,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这是一本难得的客家人写自己客家事的长篇小说!
深厚的围屋情怀
——读翰儒的《归宿》有感
魏宇文(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
2018年10月,彭汉如(笔名翰儒)的长篇小说《归宿》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快递了一本送给我。我像往常读汉如的作品一样,慢慢读,认真读,反复读,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这是一本难得的客家人写自己客家事的长篇小说!
《归宿》的主线是围绕主人公温尚文一家从老围搬出去20年后,温尚文思念老围,在春节假期间自己回到温家围,当他看到大门紧闭,满围凄清的景象,便萌发了修缮老围的想法,因此牵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些顺理成章的人生故事……最后,温家围由温尚文捐资修缮,在严梅红等人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温家围评上了“中国古村落”。故事情节不算很复杂,但却能牢牢牵动着读者的心,书中的故事情节动人,引人入胜。温尚文是遗腹子,父亲温平和“过番”去了泰国,母亲吴盼秋是温家的“童养媳”,温平和新婚第二天竟不辞而别。那时的生存环境极差,吴盼秋艰难地把温尚文拉扯大,温尚文经过一番拼搏,终于事业有成。温尚文修缮温家围的最初的想法:守住那份围屋情怀,等待父亲回家。他想问问父亲:为何新婚第二天就不辞而别,丢下母亲一个人?温尚文没有等到父亲回家,年逾五十才解开心结,赴海外寻父,几经周折只拿到一封父亲的遗书。温尚文因心脏病,让人感慨地离开了他倾注无数心血的温家围,他的儿子温雷觉得自责,也被深深触动,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保护和开发老围,接过接力棒,实现父亲的心愿。温尚文守护围屋情怀,感人至深。《归宿》是客家文学里的一朵奇葩,它不仅给我们呈现了一席客家文化盛宴,也带给我们许多人生的思考!
《归宿》展现了客都梅州的社会风貌:温家围是作者浓墨重彩的地方,它是梅州围龙屋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千千万万座围屋人家生活的缩影。老围的建筑风格,围屋里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温家围的兴衰,还有温家围的厚重历史,以及与温家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的人和事,作者都倾注了很多心血,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其中。在作者笔下,温家围一会儿像青春萌动的少年,热闹活泼,生机勃勃,人丁兴旺,令人欣喜;一会儿却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苍凉凄清,宛如空城,令人吁嘘。作者还描写了千年古镇松口的风貌,介绍了丰顺县黄花村(教授村)崇文重教的良好风尚,描绘了梅城老街的风情,再现了梅江边民间山歌擂台表演,呈现了梅江区客天下景区的客家元素、客家建筑、客家美食等,这些自然风景与客家文化融合在一起,穿插自然,形、色、声、景合一,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犹如时空穿越,古老神秘与现代新潮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给读者带来情景交融的享受。
《归宿》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梅州民俗文化:节俗文化,如五月节,过年;饮食文化,如娘酒、客家小吃等;火龙文化,如丰顺的烧火龙;温泉文化,丰顺的温泉文化。山歌文化,如书中多次写到温顺生唱山歌的场景,还有温尚文带着严梅红游梅城,在梅江边听山歌的情节。读者在阅读中收获了满满的客家文化知识。
《归宿》罗列出一系列客家方言词和一些语言文化现象,读起来格外亲切,宛如一个客家方言文化宝库。如:门坪:大门口的一个空地,可供族人活动的场所,亦可晒谷、晒咸菜、晒衣服等;禾坪:翻晒农作物的平坦空地;火船:客家人远赴南洋乘搭的火船;五月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大门口挂上一束由菖蒲和艾条等组成的草束,起到辟邪的作用;等郎妹:指旧时因男人下南洋或其他原因外出谋生,单独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的客家妹子;过番:下南洋的代称,客家人把海外称为番片,远赴南洋故名过番;水客:一种专门为海外华侨和原乡传递信息、携带东西的职业人群,因这些人漂洋过海,长期来往于海上,故名“水客”。侨批(番批):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到国内的汇款和书信,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政载体;胞衣迹:指出生地,海外华侨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毛辫:女孩子将长发编成的发辫,有脑后扎一根的,也有耳根两边分开扎的;三及第汤:三及第这个词是粤方言里借来的,早在唐朝,广州西关的“及弟粥”就遐迩闻名,客家人借来取喻科举时代客家书生能高中殿试头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如今 “三及第汤”(猪肝、粉肠、瘦肉,加些姜丝、酒糟、咸菜、枸杞叶、艾叶等)为梅州特色小吃;腌面:也是梅城的地道小吃,面条在开水里烫熟捞起,加上炸好的肉末,拌上猪油、盐或鱼露、香菜等;家公、家婆(梅县客家话则为家官、家娘):儿媳称丈夫的父母。这也是潮州话里借来的词,因为丰顺原来隶书潮州府,章太炎先生在《岭外三州语》中解释“三州”时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踰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可见,丰顺的客家方言词语部分来自潮州话就有据可查了。汉如为丰顺黄金人,故书中自如地运用地道的家乡方言词语亦不难理解。书里还有很多非常地道的客家民间俗语词:如后生、过房、傻货、洗溪身等……这些词语的处理恰到好处,有些还加了括号注明普通话的对应词语,这不难看出作者用心良苦,驾驭语言的能力。他钟爱乡音,谙熟客家方言词汇,他那和谐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归宿》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几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书中共塑造了40多位人物,主要人物有五六个,其中温尚文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勤劳聪明,正直率真,敢想敢干,开拓创新,永不言败,有情怀,有胸怀,有担当,有作为,为修缮温家围耗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这个人物形象感人至深。严梅红是事业型的高知女性,美丽善良,睿智干练,气质非凡,开始因为喜欢温家围的文化,协助温尚文宣传温家围,忙前忙后,后来慢慢崇敬温尚文,鼎力支持温尚文保护和开发温家围,最终她成了温尚文的伴侣;温顺生是个平庸的村主任,胆小怕事,保守狭隘,嫉妒心强,但他有才艺,山歌唱得好,赢得了温碧玉的青睐,他与温尚文一起在温家围长大,既是玩伴,老乡,还曾经是同事,基于这些缘由,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协助温尚文做些修缮老围的工作。还有陈西东、徐冬娘、温雷、温碧玉、春婶、廖主编、刘主席、付春凤、刘小倩、郭玉等人物,个性突出,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宿》的出版的意义不仅限于文学层面,它正与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时代相适应。丰顺有许多像温家围一样的老围急需修缮和保护,如种玊上围、建桥围、邹家围等,这些都是国家级、省级的古村落了。然而,丰顺亦有待修的很有价值的客家围,如紫荆围、四角楼、将军第等,故《归宿》的出版,鼓舞人心,无疑给围屋人家看到了希望,给旅居海外的游子增添了信心。
我与汉如的缘分很深,他是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嘉应学院任教师的第一届学生,他勤奋吃苦,朴实好学,喜欢文学,热心创作,笔耕不辍。他在工作之余坚持伏案写作,勤奋耕耘,不断发表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往前走。他的作品在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了,有时会告诉我,还给我寄了几本他结集出版的书。我看到汉如的进步和成长,尤其是他的文学事业蒸蒸日上,我倍感欣慰。这种师生情缘很难得,我也很珍惜。我要为汉如点赞!
我作为一个地道的梅州客家人,却一直没有在客家围屋生活过。我有一个心愿:为客家围屋做些事情。十几年来,我到各地围屋调研,为宣传客家围屋文化做了一些工作,也为部分申报省级古村落的客家围屋尽了微博之力。在《中国建材报》、《梅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很多介绍客家围屋的文章,如:丰顺的建桥围、邹家围、将军第、四角楼、紫荆围,梅县的世德堂、文琳庄等,梅江区的棣华居、义孚堂;兴宁的大夫第。这种围屋情怀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当我读完汉如的《归宿》,思索良久,感慨万千,仿佛有一种共鸣,那就是深厚的围屋情怀。
编辑:可燃冰· 附 ·
翰儒(本名彭汉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中国作家》《花城》《青年文学》《作品》《长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近两百篇。出版长篇小说《归宿》《流年河》《春秋渡》、中篇小说集《家园》、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岁月有情》《活着真好》等多部作品。散文《乡村最美的人》入选2013年《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集。长篇小说《春秋渡》入围“探照灯好书”2023年11月的32部中外文学佳作。
来源:潮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