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科技,藏不住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09:41 5

摘要:立足这个“底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票快件所在的物流环节,让运营与服务更有序;可以持续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尤其是为一线小哥减负、赋能;也可以为组织迭代、管理优化、产品创新等提供决策参考与动能。

在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生涯和商业构想中,顺丰必须要有一个“底盘”。

立足这个“底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票快件所在的物流环节,让运营与服务更有序;可以持续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尤其是为一线小哥减负、赋能;也可以为组织迭代、管理优化、产品创新等提供决策参考与动能。

这个“底盘”,就是科技。

王卫也曾不止一次公开谈论科技对于顺丰的重要性,以及顺丰对科技的种种执念。近期,《财富》中国发布的一个榜单,也让我们再次关注并重新认识了这位顺丰的“幕后英雄”——

8月21日,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揭晓,顺丰科技凭借突出的物流供应链场景综合科技能力,成为今年唯一入选该榜单的物流科技公司。

8月29日,顺丰发布的2025半年报中,也再次强调了科技的“底盘”价值和愿景——

依托对物流场景的深度理解和服务众多行业头部客户的数智化经验,以及在前沿智能技术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应用,公司构建行业领先的智慧物流大脑,对内推动多元物流网络的高效运营,对外赋能客户构建数智化物流与供应链最佳实践。

今天,借着这份“含科量”十足的榜单以及新鲜出炉的年中报,我们就来深聊一下顺丰科技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01

“唯一”背后的“含金量

2025年8月,《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揭晓,顺丰科技以物流供应链领域唯一代表身份上榜,与华为、腾讯等巨头同列。这背后,是顺丰20年技术沉淀的集中爆发。这份荣誉,也更像一个信号:那个藏在红黑色工服背后的技术“底盘”,终于站到了聚光灯下。

对今年的上榜企业,《财富》编辑部这样描述:

“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交汇中,中国公司们正在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科技落地。在大模型领域,它们避开空泛的概念炒作,聚焦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的模型优化,提高效率;它们通过优化关节灵活性与续航能力,让机器替代人类进入高危、高强度作业场景;它们研发更高效、清洁的能源,让人类与自然更和谐相处。”

毋庸置疑,这份聚焦“核心技术壁垒”与“全球产业影响力”的榜单,将技术创新深度、社会价值重构力作为核心标尺。在物流这个曾被贴上“汗水驱动”标签的领域,顺丰科技的突围堪称破壁——它不仅是榜单中唯一的物流企业,更以推动科技理论广泛应用于产业实践构筑护城河。

实际上,在老鬼看来,顺丰科技的入选并非偶然。

图 | Informs 官网公示

此前,其“物流网络规划智能解决方案”就已入围工业工程界“诺贝尔奖”——弗兰兹·厄德曼奖2025年最终名单,成为2025年度入围决赛的唯一中国代表;2024年度深圳人工智能科学进步奖、国家数据局征集的数字中国建设首批案例等奖项荣誉,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枢纽级快件处理中心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得国家邮政局自动识别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认证……

这些成就共同拼出一张顺丰技术战略的立体画像:以算法密度替代人力密度,用数据流重构物流。

02

“底盘”&“大脑”

顺丰科技的进阶之路

回望顺丰科技的进阶之路,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8):星火燎原

顺丰科技“底盘”的锻造始于一把巴枪。

2003年非典期间,顺丰押注全货机运输,转“危”为“机”,业务量大增。在这种情况下,顺丰开始思考如何实时监控每一票快件所在的物流环节,让运营与服务更有序。

巴枪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科技设备之一。这种现在小哥人手一台的设备,彼时是只有外资公司才拥有的“卡脖子”“黑科技”。于是,顺丰从国外进口设备,成为国内第一家应用巴枪的快递物流公司。当时,进口巴枪每台售价高达7000元至1万元,重达2公斤。高昂的成本让巴枪无法规模化推广应用,顺丰只有自主研发。

2005年,顺丰正式开始自主研发巴枪。回忆起这件事,王卫仍记忆犹新:

“我拿着爱立信手机找同事说,能不能在下面做一个扫描器,接上这个爱立信。这样扫描的快件信息就能通过线上化系统,回传到我们的数据库。经过我们同事的努力,最后真的在爱立信后面后端接上一个红外线扫描器,完全解决了快件扫描的问题。”

就是这个看起来还有点笨拙的设备,悄然埋下顺丰科技“底盘”的火种。截至2008年,随着快件路由跟踪、无纸化办公、业务管理集成系统平台等多项科技应用陆续上线,顺丰已经完成基础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阶段(2009-2016): 机械“替身”

2009年,顺丰科技正式成立,“底盘”建设进入快车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此,王卫亦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

“只要顺丰一天在,我们一天都离不开科技,需要通过科技不断迭代我们的服务,引领顺丰的竞争力与服务不断地改善,不断地超越自己和竞争对手。”

这也是顺丰科技一以贯之的逻辑和初心,即通过科技尽可能地“解放人”。

2012年,杭州中转场投用首套交叉带分拣系统。同年,王卫提出了通过无人机运输快件的设想。2016年,设想变为现实,顺丰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首飞成功,并在2017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民航局批准的无人机试点运营企业。

此时,移动互联网兴起。顺丰科技看准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决定把线下的寄件功能搬到微信平台上,彻底告别手写面单,开启电子面单的时代。

和巴枪一样,现在看来不起眼的线上下单,当时需要彻底改变用户使用快递服务的习惯。从手写面单到扫码寄件,表面看,顺丰做了节省纸质面单成本的“减法”,实际上,顺丰做了建立数字化协同服务体系的“乘法”

快件在谁手上?有没有按用户要求执行到位?哪些环节未执行?……电子面单不仅让物流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与数据完成了连接,让整个流程可以透明交互;同时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也为顺丰进一步的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顺丰科技进阶之路的第三阶段拥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第三阶段(2017-2023):算法“助脑”

2016年和2017年,民营快递企业纷纷上市。这意味着,各家快递企业可以调动资本市场的力量打“科技战”。顺丰科技又先人一步,开始逐步组建有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团队,让最前沿的算法来改变物流这个行业

由于各环节充满复杂性与偶然性,快递是个很讲究经验的行业。一票快件由谁收派、上哪班车、哪班飞机、去哪中转分拣,淡季和旺季需要多少车、多少人。过去,这些都是“老快递”带着“新快递”根据过往经验决策,而这样的人工决策存在极大的优化空间。这个“优化”空间正是算法的用武之地。

优化,并不是做人工决策的“减法”,而是做算法和人工决策并肩作战的“乘法”。

为此,顺丰科技算法团队通过不断解释算法背后的逻辑、研发支持“新老快递”对比、调整方案的工具等方式,让大家对算法的信任度持续提升,让数据与算法深入顺丰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中。

最好的钢要用在最利的刃上。最前沿的算法要用在什么地方?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是必选项之一。

2017年,顺丰与湖北省政府共同组织建设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立项,目标锁定在“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亚洲第一,意味着顺丰踏入了国内同行的“知识盲区”。机场怎么建?“天网”怎么有机地融入顺丰已有的“地网”和“人网”?每个问题背后都是一次艰难的决策。

为此,顺丰科技再造了一个“虚拟顺丰”。(延伸阅读:顺丰“再造”顺丰)。

机场怎么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顺丰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仿真分析,让不同的方案在统一的标尺下进行衡量,再结合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与成本概算,最终确认了机场的设计方案。

“天网”怎么有机地融入顺丰已有的“地网”和“人网”?2022年,花湖机场正式投运。依托“协同调度”和“分拣管理”两大核心控制系统,顺丰科技打造了货物从落地、卸机、海关查验、分拣机场内全流程的数智化解决方案,首创了分拣和海关监管作业同步进行的新模式,单件货物最快转运分拣时间仅需5分钟。

通过对科技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顺丰已经悄然从第一阶段为对标国外先进同行进口巴枪的追赶者,成长为自主研发创新最适合自身发展实际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第四阶段(2024至今):AI重塑

2024年开始,AI大模型成为重塑各行各业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在经历了前三阶段的进阶之路后,顺丰科技已经拥有发展AI大模型的一切必要条件

如何将AI大模型的发展成果直接输出给顺丰的每一位用户和员工?“丰知”物流决策大模型和“丰语”物流大语言模型应运而生。

简单说,二者各司其职。“丰知”物流决策大模型是部署在顺丰科技对外的供应链服务产品/方案,主要为顺丰用户服务。“丰语”大语言模型包含大语言和多模态大模型,主要为顺丰员工服务

目前,顺丰已将“丰知”和“丰语”广泛应用于多个业务板块,全面助力公司降本增收、提升客户体验。

以“丰语”为例,在其应用于国际物流场景时,收寄物品名自动规范错误率降低了42%;在小哥问答场景中,误率降低了58%;在客服填单场景,降低52%的实时物流信息抽取错误率。可以说,“丰语”实现了以更小尺寸模型对更大尺寸通用模型在物流垂直领域的全面超越,充分体现了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意义与价值。

03

当“底盘”成为“灯塔”

从“底盘”到“大脑”,在老鬼看来,顺丰科技通过“多快省好”的科技实践,再次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普世真理。

多:最大市场淬炼普适成果

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在这片全球最庞大、需求最复杂的快递市场土壤中,顺丰科技的成长史恰是中国快递物流数智化的缩影

回溯过往,电商爆发、跨境物流兴起、直播电商重构配送链条,全球最大快递市场的每一次环境剧变都在倒逼和推动技术迭代。顺丰科技就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一次次地淬炼出普适性成果,成为支撑顺丰发展的“底盘”。

快&省:效率革命与成本重构

在效率革命方面,顺丰科技通过算法驱动的智能调度系统,将“快”字演绎至极致。花湖机场的协同控制系统实现货物从卸机到分拣全程无缝衔接,单件最快处理达到分钟级,支撑起“一夜达全国”的时效承诺。无人机在云南山区的精准投递,突破地形限制,运输时效大幅提升,将传统物流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在成本重构方面,顺丰科技依托AI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体预测优化旺季人力与运力配置,减少资源闲置。无人叉车与交叉带分拣系统提升效率,运营成本明显下降。这种效率与成本的动态平衡,让科技红利从顺丰内部溢出,重塑企业的经济价值链和社会价值链。

好:品质跃迁与体验升华

“它们(上榜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具体的技术和产品,更在于它们代表的创新精神和全球化视野。”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是顺丰旗下专注数智物流解决方案的科技服务商,被认为是顺丰的智慧大脑,是最早研发物流中小型无人机的企业之一。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筹、数字孪生等技术,顺丰科技对顺丰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的数智化,提升包裹运送、任务分配、技术研发等各方面的效率。该公司也服务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适应行业特色的智慧供应链产品和综合方案。2024年,公司发布顺丰大模型体系,覆盖顺丰20余个场景,同时提升相关行业客户的物流决策智能化水平。”

《财富》编辑部对上榜企业的总体评价和对顺丰科技的单独评价,诠释了顺丰科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正价值。

顺丰科技的赋能不止于效率革命与成本重构,更驱动服务的品质跃迁和体验升华。前面所说的顺丰科技发展史是很好地体现。正如前面所说,顺丰科技的每一次成功进阶都源于其一以贯之的逻辑和初心,就是通过科技尽可能地“解放人”

这个“人”,既包括顺丰的用户,也包括顺丰的员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用户和员工为中心,就能将“多”“快”“省”的科技具象为“好”的产品与服务。

从巴枪扫描的第一声嘀响到大模型调度洲际货运航班,顺丰科技的故事已超越企业自身——

它用20多年的技术沉淀,加速中国快递物流行业从“汗水驱动”转为“智慧驱动”,从支撑顺丰发展的“底盘”升华为照亮产业变革的“灯塔”。

来源:驿站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