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戎装,萍乡九旬抗战老兵再忆烽火岁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1:52 3

摘要:近日,萍乡市安源区横龙街道工作人员得知这位老英雄的心愿后,立即向上级军事机关汇报,经同意后借出一套21式迷彩服,送到了老人手中。当指尖触碰到军装时,这位抗战老兵红了眼眶,尘封了八十年的烽火记忆被悄然唤醒。

“我想再穿一次军装。”这是97岁抗战老兵蒋清的心愿。

近日,萍乡市安源区横龙街道工作人员得知这位老英雄的心愿后,立即向上级军事机关汇报,经同意后借出一套21式迷彩服,送到了老人手中。当指尖触碰到军装时,这位抗战老兵红了眼眶,尘封了八十年的烽火记忆被悄然唤醒。

▲蒋清敬礼

“重逢”时刻

“蒋老,我们给您送军装来了!”前不久,萍乡市安源区横龙街道人武部副部长廖承鸿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套崭新的21式迷彩服敲开了抗战老兵蒋清家的门。

当时,坐在藤椅上的老人闻声缓缓起身,目光被熟悉的绿色吸引。当老人看到久违的军装时,混浊的双眼泛起泪光。他伸出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接过军装,手指不由自主地在面料上轻轻摩挲,从衣领到肩章,从胸标到腰带,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好,真好……”老人喃喃自语,声音有些哽咽。他突然挺直了微驼的脊背,将枯瘦的右手举至额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泪水在老人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没有落下。“这套军装比我们当年的要好多了。”蒋清抚摸着衣领说道,“但这份保家卫国的心,从来都是一样的。”

老人将军装展开又叠好,重复了数次。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看到了那个征战沙场的自己。“要是当年的战友们也能看到现在的军装该多好。”老人说着,声音微微颤抖,“他们一定会很欣慰。”

▲蒋清接过军装

烽火岁月

1943年2月,江苏盐城建湖县,当时年仅15岁的蒋清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加入新四军第三师六团“小鬼班”。从此,他成为了一名通信兵,也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小孩目标小,在混乱中更容易完成任务。”蒋清回忆道,眼里泛起回忆的光芒。

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一次和战友执行任务的情景:深夜带着重要情报穿越敌占区,身上只有一把短刀。“听到日本兵的皮靴声,我就趴在稻田里,连呼吸都要屏住。稻田里的水淹到了脖子,我们都一动不动。”还有一次,他在传送命令途中遭遇敌军巡逻队,迅速躲进附近的坟地,借着墓碑作掩护,整整潜伏了一天一夜。“那时候又饿又冷,但想到身上的情报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就咬牙坚持着。”

后来,蒋清在战斗中跟着战友学会了用枪,“那时虽然还没有系统练过,但已经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的程度”。说起枪法,这是他最自豪的技能。16岁那年,因枪法精准,他从通信兵变为冲在前线的战士。

淮阴战役是蒋清记忆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炮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蒋清指着额头上的伤疤说,“这块弹片擦着头皮飞过,差点就没了命。”战争惨烈,枪炮无情。蒋清看着曾经最亲密的战友倒在身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把鬼子赶跑!不能让同志们白白牺牲。”

战斗之余,蒋清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他的枪法越来越好,逐渐在部队中崭露头角,被评为“二级枪手”。他说,“我们在冰天雪地里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手都冻僵了,但从来没有人叫苦。”

1945年淮阴战役胜利后,蒋清随部队北上,被选拔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担任警卫,继续投身于抗日战争中。“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鬼子赶走。”蒋清说。

战后,蒋清继续留在部队服役,退役后到了萍乡安源。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习惯。如今97岁高龄的他,仍然每天坚持自己整理床铺,保持着严谨的生活作息。“他生活很节省,也很‘自律’,并且要求我们跟他一样。”蒋清的儿媳王芳告诉记者,老人虽然上了年纪,但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我们那时的选择。”蒋清抚摸着军装说,“但在那个年代,保家卫国是每个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军装会褪色,记忆会模糊,但老兵心中的那份忠诚与担当,历经八十载风雨,依然如初。他说:“我看到今天的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来源:江西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