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抬头望向窗外,樱花正纷纷扬扬地飘落。恍惚间,仿佛又看到那个总是笨拙地握着筷子的身影。
《那个用筷子的老师》
"听说了吗?张老师走了。"
"什么?不会吧,他不是才住院吗?"
"是啊,昨天早上的事。"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抬头望向窗外,樱花正纷纷扬扬地飘落。恍惚间,仿佛又看到那个总是笨拙地握着筷子的身影。
那是我们高二的第一节语文课。张老师拄着拐杖,缓慢地走进教室。他的右手不太灵活,写字时总是歪歪扭扭的。
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感染了每一个人,尤其是讲《红楼梦》时,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光芒。
"大家知道贾宝玉为什么会对林黛玉一见钟情吗?"他轻声问道。
没人回答。
"因为她身上有种超越世俗的气质,就像你们现在这个年纪对理想的追求一样纯粹。"
课堂上总是充满这样的对话。张老师不只是教我们语文,更教会我们如何理解生活和人性。他虽然行动不便,却从不抱怨,反而经常开自己的玩笑。
"看我这筷子功夫,连饭粒都夹不住,真该改行去杂技团表演了。"他总是这样调侃自己。于是,大家亲切地叫他"筷子老师"。
那年冬天,张老师突然住院了。起初我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直到班主任宣布这个消息:
"张老师患了重病,可能...时日不多了。"
教室里一片哗然。
"不会吧?上周他不是还在上课吗?"
"要不我们去医院看看他?"
"对,我们一起去!"
就这样,在班长小美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分批去医院探望。原本冰冷的病房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温暖起来。张老师虽然瘦了很多,却依然保持着开朗的笑容。
"老师,您一定要好起来啊!"小美含着泪说。
"傻孩子,人这一生总有聚散。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留下了什么。"张老师轻声回答。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轮流去医院陪伴张老师。有时候给他读书,有时候跟他聊天,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坐着。我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的相处时光了。
临终前的那天早上,张老师突然说想给我们上最后一课。
"孩子们,人生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页,而是内容有多丰富。答应我,要用心写好自己的人生,好吗?"
我们含泪点头。那天下午,张老师平静地离开了。临走前,他的嘴角还带着微笑。
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们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小美成了作家,我当了老师,还有人成了医生、工程师...但我们都记得张老师的教导。
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回到学校后面的小花园,那里有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墓碑上刻着:"永远的筷子老师"。
有次探望时,我遇到一个陌生的老人在墓前驻足。
"您认识张老师?"我问。
"是啊,他教过我的孙女。"老人说,"知道吗?我孙女现在也当了老师,她说要像张老师那样温暖地照亮学生的人生。
"
我笑了,眼角有些湿润。是啊,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
现在,我也站上了讲台。每当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想起张老师当年的模样。虽然他已经离开多年,但他播下的种子依然在发芽生长。
最近,我们这些学生集资在学校建了一个"筷子老师图书室"。书架上摆满了张老师生前最爱的书籍,墙上挂着他的照片。照片里,他正笨拙地握着筷子,脸上是那熟悉的温暖笑容。
小美写了一本书,记录下张老师的故事。书名就叫《筷子老师》。扉页上写着:献给那个用不灵活的手写下优美诗句,用残缺的身体诠释完整人生的老师。
生命有长短,但真正的教育是永恒的。张老师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即使身有缺陷,也可以活出耀眼的光芒;即使生命短暂,也要为他人留下永恒的温暖。
【结语】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接力。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能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张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学生心中,像一盏明灯,照亮后来人的路。
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本书,有人匆匆写就,有人精心雕琢。张老师用他短暂却璀璨的生命书写了最动人的篇章,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通过他的学生们代代相传,永远不会完结。
来源:涵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