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密谋大事?50亿收购中国百年药企,背后“阴谋”逐浮出水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5:01 1

摘要:一纸收购协议让拥有145年历史的中国老字号中药企业余仁生易主日本财团,但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日本资本频频出手,将多家中国中药企业收入囊中。

一纸收购协议让拥有145年历史的中国老字号中药企业余仁生易主日本财团,但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日本资本频频出手,将多家中国中药企业收入囊中。

表面看是商业行为,背后却暗藏对中药配方、供应链乃至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日本汉方药已占据全球市场70%份额,而中国中药在国际舞台的存在感不足1%。

当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被他人包装成“汉方药”远销海外,当《伤寒论》经方成为他国专利,这场围绕中医药的博弈早已超越商业范畴。

面对外资蚕食、技术流失与文化解构,中国中药产业未来的命运将会是怎样?

日本收购余仁生

2024年初,一则消息在医药行业掀起波澜,日本三井财团联合乐敦制药以46.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拥有145年历史的中国中药企业余仁生86%的股权。

随后三井又单独收购了剩余14%的股份,实现了对这家百年老店的完全控制,余仁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创始人余广在广东佛山开设了一家小药铺,专门经营传统中药。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余仁生逐渐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知名的中药品牌,其主打产品“白凤丸”曾凭借“细细粒,容易吃”的广告语风靡粤港澳地区,成为许多家庭的常备药品。

余仁生

就是这样一家承载着中医药文化记忆的企业,最终落入了日本资本之手,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日本资本对中国中药企业的收购动作频频。

2023年,日本津村药业收购了黑龙江松花江药业,更早之前,德国拜耳集团拿下了昆明滇虹药业的控股权。

这些收购案背后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医药资源的强烈兴趣,也引发了关于中药产业未来走向的广泛讨论。

余仁生被日本收购

面对日本资本的步步紧逼,中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并不乐观,国内中药市场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西药占据了71.1%的市场份额,中成药仅占14.4%,而传统中药材的占比更是低至2.2%。

这种局面与中医教育体系的萎缩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中医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缩减,执业中医师的培养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行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外资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危机,除了余仁生,近年来还有多家老字号中药企业被外资收购。

余仁生

例如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叶开泰药业,如今已成为外资控股的企业,这些收购案不仅意味着市场资源的流失,更让许多珍贵的中药配方和工艺技术落入外企之手。

专利领域的劣势同样触目惊心,中国在全球中药专利中的占比仅为0.3%,而日本通过系统性的收购和注册,掌控了70%的相关专利。

政策与监管的滞后也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中药审批流程复杂,创新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中药

相比之下,日本汉方药从原料种植到成品生产,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监管,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数据显示,日本汉方药的肝损伤发生率仅为中国的六十分之一,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

那么日本对于收购我国的中药企业是早有预谋还是一时兴起呢?

中药

日本企业对中药企业的收购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布局的战略行为,其动机可以从商业利益、技术争夺和文化输出三个维度来解读。

在商业层面,全球中药市场规模已经突破千亿美元,而日本汉方药凭借标准化的生产和成熟的国际专利体系,占据了其中70%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仅占0.3%。

余仁生中药店

日本80%以上的中药材依赖从中国进口,通过收购中国企业,日本资本能够直接控制原料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利用中国的资源进行深加工,再以高价返销全球市场。

技术层面的竞争更为隐蔽,日本企业长期研究中国的中医古籍,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药方进行现代化改良,并注册为国际专利。

例如大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传统方剂,如今已成为日本汉方药的拳头产品,收购余仁生这样的老字号,意味着日本资本可以直接获取其积累百年的秘方和炮制工艺,进一步巩固其在汉方药领域的技术优势。

中药

文化层面的博弈同样值得关注,日本将源自中国的中医药重新包装为“汉方药”,并通过现代医学的框架进行推广。

日本厚生劳动省要求所有汉方药必须符合《日本药局方》的化学检测标准,以此提升国际认可度。

这种策略不仅让汉方药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还在潜移默化中淡化了中医药的中国属性。

中医

有日本媒体甚至公开宣称,未来要让中国向日本学习中医,这种言论背后隐藏的文化竞争意图不言而喻。

虽然日本是“窃取”我们的中医药行业,却做的十分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日本的中药店

日本汉方药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化路径,日本将汉方药纳入现代医药体系,要求所有产品必须符合化学检测标准,确保每一批次的成分和疗效高度一致。

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让汉方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认可,尽管汉方药在日本国内门诊量中的占比仅为0.7%,但其通过保健品和出口市场实现了可观的利润。

产业链整合是日本模式的另一大特点,日本企业构建了“中国原料—日本加工—全球销售”的商业模式,利用中国廉价的药材资源,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汉方药产品。

日本中药店

津村药业在中国建立了多个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在日本本土进行精深加工,最终以高端汉方药的形象销往欧美市场。

文化包装同样功不可没,日本在推广汉方药时,巧妙地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语言相结合,淡化其中国渊源,强调其“日本传统医学”的属性。

这种策略让汉方药更容易被西方消费者接受,也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药

面对日本资本的竞争,中国中药产业需要从多个层面寻求突破,政策层面应建立外资收购审查机制,防止核心配方和文化遗产外流。

完善《中医药法》的配套措施,加强专利保护,鼓励企业对经典名方进行国际注册。

技术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统一的中药生产标准,引入指纹图谱技术等现代手段,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中药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AI制药、成分提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中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市场层面需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中药品牌,以上海医药为例,近年来通过并购整合资源,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模式值得更多企业借鉴。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建立海外中医中心和认证体系,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策略。

中药

文化传承同样不可忽视,加强中医院校建设,恢复传统的“师承制”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纠正公众对中医药的误解,重塑行业形象。

中药

日本资本收购余仁生的事件,不仅是一桩商业交易,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守住这份遗产,并让其焕发新的生机,需要政策、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唯有迎难而上,才能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

信息来源:界面快报 2024-04-04 日本财团将收购新加坡中药公司余仁生国际

经济观察网 2024-04-18 日资再出手收购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如何应对日本汉方药崛起?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