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人活着就是来受苦的,这话太丧了。但看看周围,谁不是一边抱怨加班,一边咬牙干活?嘴上喊着“躺平”,身体却诚实地卷到半夜。标题里那句“一生如牛不得闲,得闲已与山共眠”,乍听像句牢骚,细想却戳破了真相:多数人忙了一辈子,最后闲下来的可能只有墓碑旁的那块地。今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来受苦的,这话太丧了。但看看周围,谁不是一边抱怨加班,一边咬牙干活?嘴上喊着“躺平”,身体却诚实地卷到半夜。标题里那句“一生如牛不得闲,得闲已与山共眠”,乍听像句牢骚,细想却戳破了真相:多数人忙了一辈子,最后闲下来的可能只有墓碑旁的那块地。今天不聊大道理,就说说为什么我们总活得像个陀螺,以及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是怎么做的。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这句话看似洒脱,实则道破了人间常态——普通人一生奔波如牛,难得片刻喘息。
现代人常被“996工作制”裹挟。以互联网行业为例,知名大厂员工曾在社交平台公开自己的日程表:早晨7点起床,通勤2小时,晚上10点下班,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这种生活像极了老黄牛拉磨,看似步步向前,实则困在原地。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多数人连选择“参差”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在单一赛道耗尽精力。
《道德经》有言:“反者,道之动。”规律往往与表象相反。人们追逐财富自由,却陷入“越忙越穷”的怪圈。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曾公开自己的日程表:凌晨4点起床健身,一天飞越三个城市,工作16小时。这种“成功范本”被奉为圭臬,却少有人追问:当财富积累到百亿级别,为何仍不敢停歇?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但许多人将“赚钱”等同于“人生意义”,忽略了《增广贤文》的警示:“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苏轼在病中写下:“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讽刺的是,许多人直到健康崩塌才懂此理。
华为曾有一名36岁工程师,连续22个月无休,突发猝死。去世前,他给妻子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太累了。”这种悲剧并非个例。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显示,每年因过劳导致猝死的人数超2000人。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句台词:“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但更残酷的真相是:许多人用命换钱,最终却用钱换命。
丰子恺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真正的通透,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褚时健74岁出狱后承包荒山种橙子,十年后“褚橙”年销售额破亿。记者问他为何不安享晚年,他回答:“闲着比干活更累。”这印证了作家冯唐的观点:“一个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清醒的人从不把“忙碌”与“价值”划等号,而是遵循内心节奏——该拼命时全力以赴,该休息时彻底躺平。
诗人王阳明写道:“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人生的终极清醒,是接纳“得不到”与“已失去”。
上海一位退休老人,70岁开始学钢琴,每天练习3小时。记者问他为何不旅游享乐,他说:“前半生为别人活,现在只想为自己活。”这恰恰呼应了罗素的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闲适不是躺平摆烂,而是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权——种花、读书、散步,哪怕发呆,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一生如牛是常态,得闲与山共眠是选择。正如《论语》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真正的通透,是看清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后,依然能在心底留一片净土,让灵魂自由呼吸。
忙到死还是闲到老,从来都不是必选题。有人像褚时健,七十多岁上山种橙子,忙得踏实;也有人像上海那位退休老人,七十岁学钢琴,闲得自在。说白了,日子是自己的,清醒不过就是四个字——别骗自己。累了就歇会儿,烦了就放个空,别总拿“奋斗”绑架生活,也别用“躺平”糊弄人生。说到底,忙的时候好好忙,闲的时候踏实闲,能把这俩事儿分清楚,就算对得起那句“人间清醒”了。
来源:维愈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