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年纪一上了六十岁,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变化,毛病也比年轻时多了,但有一个问题,特别多人忽略,就是“生闷气”。
不少老年人看着好好的,一问就是经常心里堵着事,跟人说不了几句话就烦,嘴上不讲,心里记得牢,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懒得搭理人,看着像冷漠,其实是憋了一肚子不痛快的东西。
医院门诊接触到的很多老年患者,不止是血压高、心律不齐、睡眠差,背后大多都和长期情绪压抑脱不了关系。
生气不是小事,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神经调节变慢,一旦长期受压情绪刺激,就特别容易诱发内分泌紊乱、心脑血管功能失调。
有个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人如果经常处于愤怒、委屈、不甘的负面情绪里,心率变异性指数会明显下降。
这代表心脏对外界应激的调节能力变弱,也就是说,一有点外部刺激,比如天热、饭后情绪起伏,心脏就容易受不了。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项追踪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自评情绪压抑程度高的,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情绪人群高出22.6%。
而且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理反应在身体内部发生。
很多人不明白为啥上了年纪情绪就变得更不容易平复,这其实是神经递质合成能力下降的表现。
年轻人遇事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会调动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来缓冲情绪波动,而老年人大脑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慢慢减弱,一旦被激怒或者受到刺激,很难短时间自己缓过来。
有些人表面平静,其实心跳已经加快,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精神科曾在一项老年情绪与脑部反应研究中发现,情绪激动时,老年人的杏仁核活跃程度比年轻人高20%以上,而且缓解速度更慢,容易形成“情绪风暴”,对大脑和心脏都是负担。
长期生气怄火不光影响心脑功能,还会损伤免疫系统。
人在情绪压抑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长时间高水平激素激活会导致免疫细胞反应迟钝,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NK细胞杀伤能力减弱。
山东省立医院的免疫研究数据显示,情绪状态评分处于负面区间的老年人,IgA、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几率、慢性炎症反应发生率都更高。
有不少老人长期莫名其妙地咳嗽、关节炎反复、皮肤问题不断,检查也查不出啥器质性病变,结果发现是心理状态引起的免疫紊乱。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情绪不好会让行动力下降。生气的人往往懒得出门,不愿社交,不愿锻炼,甚至连正常饮食都受到影响。
一顿饭吃得没胃口,晚上躺床上心烦气躁,结果就是营养摄入减少、睡眠紊乱、体力下降。
这种状态会快速加剧肌肉衰减症的发生速度。
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的老人,其下肢肌肉质量每年下降速度比正常人快12%以上,步态稳定性变差,摔倒风险明显上升。
再加上社交退缩带来的认知刺激减少,老年痴呆风险也会悄悄升高。
香港中文大学一项涵盖3000多名老年人的调查指出,情绪孤僻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女性受影响更大。
那怎么去改善这种状态?不是喊口号让人别生气就行的。
关键在于身体要找出口,情绪要有替代载体,精神上得有稳定支持,生活要有节律。
有四件事能稳定情绪系统、改善心脑血管波动、增强神经递质合成能力,但不少老人根本没放在眼里。
第一件事是每天固定时间散步,不是走得多快,而是要保持规律。
规律性的中低强度活动能稳定血管张力,改善脑供血,刺激内源性镇静物质释放。
不是快走竞速那种,而是慢而均匀、有节奏地在空气通透的地方行走。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坚持每周5天、每天30分钟规律散步的老年人,情绪波动指数下降27%,睡眠质量指数提升32%。
这种效果不是药片能替代的,得靠自己脚下那一步一步踏出来。
第二件事是每天主动接触阳光,哪怕就晒20分钟也行。
阳光下紫外线能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不仅对骨骼有帮助,还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中维生素D水平低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倍。
而每天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哪怕不剧烈运动,只是坐在阳台、院子里接受阳光照射,也能让体内D水平上升到一定阈值。
加州大学在老年心理健康干预中就曾使用“日照疗法”,结果显示参与者在6周内焦虑评分平均下降1.7分,说明这个方式确实可行。
第三件事是每天开口讲话,不管和谁说,也不管说的内容是不是重要,关键是要让语言中枢活动起来。
长期不说话的人,大脑语言区活跃度下降,对外界反应变慢,自我表达能力下降,会加重孤独感。
语言其实是情绪排泄的一种方式,很多事一说出来,心里就没那么堵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发现,每天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间低于30分钟的老人,其抑郁风险比交流时间高于1小时的高出3倍。
这不是靠听广播、看电视能替代的,必须是活人说话、有人回应的大脑交流过程才行。
第四件事是每天写一小段文字,不用多,每天几十字也可以。
这不是写日记,而是让思维有出口,把脑子里的念头有序整理下来。
这个动作对认知功能有很大帮助。
手写过程涉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多重通路的协同,有助于稳定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动。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在一项对老年痴呆高危人群的干预试验中发现,坚持每日书写练习的参与者,其认知评分平均延缓下降8.5%,同时情绪稳定性也明显提升。
很多老人嫌写字麻烦,手抖不想写,其实正是因为不写,手才更不灵,脑才更混乱。
[1]来要水.按摩穴位“撒”出闷气[J].健康博览,2016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