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7年他生在湖南嘉禾的农家,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农闲时教村里娃认字,母亲则守着几亩薄田纺线做饭。家里虽不富裕,却总飘着墨香,萧克5、6岁就跟着父亲念《三字经》,后来知道了革命者的故事,感动得直哭。
1980年,73岁的萧克坐在台灯下,手指捏着钢笔微微发颤。组织送来的任命书上,“全国政协副主席“6个字像团暖火,把他眼眶烘得发酸。
这位早在红军时期就领着军团打仗的开国上将,等了30年,才终于摸到副国级的门槛。旁人替他觉得委屈,他却只是摩挲着纸页,想起当年在湘南密林中啃干粮的日子。
在他看来,比起那些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就已经是赚了。
萧克这辈子,打小就带着股“文气”和“狠劲”。
1907年他生在湖南嘉禾的农家,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农闲时教村里娃认字,母亲则守着几亩薄田纺线做饭。家里虽不富裕,却总飘着墨香,萧克5、6岁就跟着父亲念《三字经》,后来知道了革命者的故事,感动得直哭。
那时候他还不懂什么叫 “革命”,只知道这些人为了让穷人过好日子,把命都丢了,这份热血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1926年,19岁的萧克揣着家里凑的几块银元,一路打听着去考黄埔军校。那会儿的黄埔,满院子都是揣着理想的年轻人,有的扛过锄头,有的读过洋学堂,萧克混在里头,既学打枪骑马,也听教员讲马克思主义。
别人练队列练到腰酸背痛,他还挤时间读《孙子兵法》,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次年“四一二”政变爆发,上海街头流着血,不少黄埔学生转投国民党,萧克却没犹豫,他打定决心要跟着共产党,为那些像家乡父老一样的穷人争条活路。
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时,萧克还是个年轻军官,跟着部队转战福建、广东,打了败仗就钻山林,饿了就挖野菜充饥。后来他辗转到井冈山,见到了毛主席、朱德,才算真正找到了“队伍”。
井冈山的日子苦得很,冬天没有棉衣,战士们裹着破毯子睡觉,粮食不够就煮黑豆当饭。萧克既是指挥员,又是“文化教员”,战斗间隙写标语、办墙报,还把打仗的故事编成小调,教战士们传唱。有回部队打了胜仗,他兴奋地写了首诗,贴在树干上,战士们围着看,笑得满脸煤灰。
那时候的萧克,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长沙战役里,他领着敢死队攀城墙,握大刀就往上冲。战士们都说他文绉绉的,砍起敌人来却比谁都狠。有次几个守军扑上来,他反手挥刀,几下就把人砍翻,抹了把脸上的血说:“读书人砍军阀,天经地义!”
25岁那年,他当上了红八军军长,在红军里,这么年轻当军长的,除了林彪就数他。27岁时,他又成了红六军团军团长,带着部队钻进湘南密林西征。
1934年8月的西征,是萧克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苦日子。
9700人的队伍,平均年龄才21岁,怀表链上拴着中央密电码本,白天躲敌人的飞机,晚上在山里摸黑行军。粮食吃完了就嚼树皮,伤员没药治,只能用布条裹着伤口继续走。几个月下来,队伍只剩3300人,牺牲的战士连名字都没留下。
到了延安,萧克去抗大当副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张特殊的地图,红六军团的西征路线用红笔标得清清楚楚。每次有学员问起长征,他就用竹棍敲着湘江那段:“你们看清楚了,这不是路,是战友们用血铺出来的。”
他教学员打仗,从不讲空话,总把自己经历的战例掰开揉碎了说,连怎么隐蔽、怎么找水源都讲得明明白白。学员们都说,萧校长讲课,就像在战场上带他们冲锋。
1948年解放战争那会儿,石家庄两度面临危机,都是萧克用“空城计”化解的。第一次是国民党军集结4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想偷袭石家庄,可当时城里兵力空虚,几乎是座空城。
萧克临危受命,到了石家庄先让人把军政机关的重要资料转移,然后每天傍晚和干部们在街头散步,碰见老百姓就打招呼,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同时,广播里不停播报我军的“动向”,把敌人吓得不敢前进,最后只能撤兵。
没过几个月,敌人又想打西柏坡的主意,萧克故技重施,还请党中央配合着用报纸、广播迷惑敌人,再次让敌人无功而返。战士们都说,萧将军这脑子,比诸葛亮还灵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萧克被任命为中央军委训练部部长,负责全军的训练工作。他把那些教条的教材扔进废纸篓,重新编适合解放军的训练大纲,主张“从实战出发”,让学员们多练战术、少搞花架子。
1955年授衔那天,北京的礼堂里坐满了战功赫赫的将领。萧克接过上将命令状时,台下的老部下都在嘀咕:“首长当年带着电台指挥三个军团,怎么也该是大将啊!”萧克自己倒没在意,跟老战友开玩笑:“多少兄弟都死在战场上了,我能活着拿到上将肩章,已经很知足了。”
后来,萧克又受到了种种不公平对待,直到1987年,中央军委发文为他彻底平反,此时的萧克已经80岁了,他拿着文件看了半天,只是说了句:“都过去了,往前看。”
平反后的萧克,没想着清闲度日。他牵头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每天泡在办公室里,逐字逐句地校对书稿,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要查好几本资料。
他还把当年西征的经历写成了小说《浴血罗霄》,这本书从1937年就开始写,中间因为战乱、运动停了好几次,直到1988年才正式出版。书里写的都是红军的苦与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股真实的热血。
1991年,这本书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萧克也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上将军衔的作家。
萧克的一生对自己十分严格,2008年10月24日,这位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来源:轩亦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