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尔齐召:废墟中重生的红色丰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8:27 1

摘要:在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内,红墙黛瓦的巧尔齐召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曾是席力图召下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仍是召庙,后因历史变迁,仅存的藏经阁沦为废墟,被杂草与记忆尘封。然而,废墟之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史:1925 年,中共绥远工委机

在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内,红墙黛瓦的巧尔齐召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曾是席力图召下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仍是召庙,后因历史变迁,仅存的藏经阁沦为废墟,被杂草与记忆尘封。然而,废墟之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史:1925 年,中共绥远工委机关设于此,吉雅泰任工委书记,乌兰夫、多松年等革命先辈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内蒙古地区党组织,使其成为绥远地区革命活动的核心据点。这种“宗教建筑+革命阵地”的双重身份,让巧尔齐召成为内蒙古革命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地标。

这座废墟中重生的红色丰碑,它的重现故事还要从2010 年说起。这一年,一位名叫尤佳庆的老师来到巧尔齐召小学任教。他发现巧尔齐召小学体育馆后墙下的一片废墟格外醒目。杂草丛生间,一座破败的二层小楼倾斜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学校里年长的老师们告诉他,这里曾经是个很大的院子,南门门头气派非凡,庙里壁画精美绝伦,护栏雕刻细致入微,后来辉煌逐渐褪去,只剩眼前的荒芜。“这片废墟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 这个疑问在尤佳庆心中生根发芽。此后的日子里,他开始走访附近居住的老人,并与在学校工作多年的教师交流。从老人们的口中,他拼凑出了巧尔齐召的过往:这里最早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但后来,前殿等大部分建筑在 1960 年前后被毁,周边逐渐建起民宅,宽阔马路变成了狭窄胡同,曾经的召庙只剩下了藏经阁这座小楼,成为和巧尔齐召相关的唯一遗存。

随着了解的深入,尤佳庆意识到这片废墟背后的历史价值。他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这里与内蒙古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1925 年,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中共绥远工委机关就设在巧尔齐召,吉雅泰任工委书记。这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和革命活动的据点,乌兰夫、多松年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工作,领导着多地的党组织,在内蒙古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让这段尘封的红色历史重现光芒,尤佳庆撰写材料,阐述巧尔齐召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同时,通过学校逐级汇报,推动了对巧尔齐召的保护。

如今,经过重新修缮布展的巧尔齐召焕然一新。展馆内,珍贵的老照片、老地图等文物资料,按照时间脉络和思想萌芽布展,从 “北平求学” 到设立工委,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一重现。巧尔齐召也承担起了重要的教育使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重温党的历史和缅怀英烈的重要场所。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少工委在此组织开展各类党史学习教育,玉泉区少儿剧社通过情景剧再现当年革命场景,少先队员们通过绘制画卷、填写心愿卡等形式,传承先烈精神。

巧尔齐召的蜕变不仅是建筑的修复,更是历史记忆的唤醒。它印证了内蒙古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也昭示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当代价值。这座“废墟中重生的丰碑”正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信仰与坚守的力量,让历史在现实中继续闪耀光芒。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