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学校:孕育红色革命的摇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7:09 1

摘要:在大召广场东南隅,一座青瓦红墙的古建筑群静默矗立。飞檐斗拱间,300年的风雨痕迹与新时代的青春气息交织——这里是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一所见证呼和浩特历史变迁、孕育红色革命火种的“百年学府”,更是一片用信仰浇灌、以奋斗传承的精神高地。

在大召广场东南隅,一座青瓦红墙的古建筑群静默矗立。飞檐斗拱间,300年的风雨痕迹与新时代的青春气息交织——这里是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一所见证呼和浩特历史变迁、孕育红色革命火种的“百年学府”,更是一片用信仰浇灌、以奋斗传承的精神高地。

土默特学校的源头,可追溯至1724年(清·雍正二年)。时年,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为“兴学育才”,主持修建土默特文庙,自此开启了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官办学堂之路。作为中央政府在北疆建立的首个文庙与官学,这里不仅是蒙汉文化交融的桥梁,更以“尊孔崇儒”的传统,为边疆地区培养了大批通晓汉文化的蒙古族学子,成为中华民族北疆文化“多元一体”的早期实践场。

近现代以来,土默特学校更成为民族解放与革命的摇篮。“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内蒙古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土默特高等小学的乌兰夫(云泽)、多松年、朱实夫等一批优秀青年,在斗争实践中开始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1923年5月7日,归绥学联召开大会纪念“五七”国耻日。会后各校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遭到“盛记”等洋行的反对。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学生乌兰夫、佛鼎、多松年、奎璧及归绥中学李裕智、吉雅泰、孟纯等为骨干的学生们群情激愤,捣毁“盛记”洋行并迫使其老板公开认错。

同年秋,多松年、乌兰夫、奎璧等一批批校友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等革命导师的培育下,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在校友荣耀先的组织下,进入北京蒙藏学校读书。随着党员队伍壮大,中共北方党组织在蒙藏学校建立了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蒙藏学校支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个少数民族党员党支部。

1925年初,中共北方党组织决定在热河、察哈尔、绥远3个特别区以及包头秘密建立4个工作委员会,开展革命活动。吉雅泰任中共绥远特别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绥远工委)负责人。李裕智任中共包头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26年秋,多松年接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负责人。同年6月上旬,在中共绥远工委领导下,归绥学联于席力图召召开声援“五卅惨案”群众大会。土默特高等小学、归绥中学、绥远师范等校学生及工人、市民2000余人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者报仇”等口号,愤怒声讨外国侵略者的暴行。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教师魏莎介绍道,“为了建立党的工作基础、蓄集革命力量,1929年7月,乌兰夫、佛鼎、奎璧等人成立中共西蒙工委。1934年至1937年期间,他们在母校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一边教书,一边宣传革命,揭露日寇践踏东三省的残酷罪行,向师生宣传抗日思想。同时,一些秘密会议经常在此召开,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就被藏在文庙正殿大成殿的天花板上。土默特学校成为抗日战争的秘密联络点,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革命活动的一个红色地下工作站。”

1934年春,中共西蒙工委派朱实夫、赵诚等党员打入百灵庙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蒙政会)保安队,密切监视敌情。1936年2月,在中共西蒙工委的策划下,朱实夫、云继先、云蔚等率领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爱国官兵,发动了著名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内蒙古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如今,土默特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4个教学班、1080名在校学生的市直属初级中学。在落实“五育并举”、推动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秉持“崇尚美、广博学”的教育理念,于2023年9月设计并实施了“尚博”校本课程体系,至今已开设各类课程70余门。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尚博”课程的核心。学校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课程:在政史类课程中开设“银幕中的思政课”“穿越时空的红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打卡红色圣地”等,结合校史和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壮丽画卷。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