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程未出现任何政府标识或宣传标语,却通过网约车司机的时空调度、豫园人流的精准疏导等细节,让全球观众在无意识中接收到"智慧城市"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后台程序式传播"将政治意图转化为技术服务,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液态渗透。
这次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上海直播,堪称当代中国城市外宣的教科书级案例。
其成功之处可概括为三重维度的精准把控:
一、传播学层面的"去中心化叙事革命"
上海外宣跳出了传统官方宣传的宏大叙事陷阱,借助第三方KOL的真实视角构建叙事权威。
全程未出现任何政府标识或宣传标语,却通过网约车司机的时空调度、豫园人流的精准疏导等细节,让全球观众在无意识中接收到"智慧城市"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后台程序式传播"将政治意图转化为技术服务,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液态渗透。
二、城市治理学的"剧场化空间生产"
上海将整座城市转化为沉浸式舞台剧场景。5G网络覆盖如同隐形的聚光灯,市政人员化身场务团队,市民群众成为即兴演员。从广场舞大妈的自然互动到火锅店辣度的味觉冲击,每个场景都经过"真实性设计",既保持生活原生态又规避敏感元素。这种剧场化治理创造出可控的"真实性拟态",让西方观众在认知舒适区接受中国叙事。
三、国际关系学的"认知战降维打击"
通过对比纽约的基建滞后与治安困境,上海成功将城市形象锚定为"未来都市样板"。这种对比不是简单优劣评判,而是用技术参数(网速)、空间美学(外滩天际线)、社群活力(街头文化)构建起新的文明坐标系。当美国网友发现"理想中的美国"竟在东方具象化时,完成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解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外宣暗合了"Z世代传播密码":用文化模因(阳光彩虹小白马)解构政治敏感,以电竞式互动(乒乓球对决)替代传统外交。小米汽车的植入更彰显科技外宣的产业协同效应。这种"软基建+硬科技"的双螺旋叙事,正在重构全球城市竞争的话语体系。
当然,隐忧亦存。过度依赖技术呈现可能弱化文化深度,流量网红的不可控性暗藏舆论风险。但总体而言,上海展示的已不仅是城市形象,更是一套可输出的现代性治理方案。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感知体验的能力,标志着中国外宣已进入"后说服时代"——不再解释自己,而是成为参照系本身。
来源:天府教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