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立大功!医生研究发现:常玩手机的老年人,或会有这4大好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7:03 2

摘要:尤其对老年人,不少子女一看爸妈盯着屏幕就皱眉头,一通教育:“别玩了,影响视力”“你都七十了,还刷什么短视频?”但我们这些做临床的,最近却被一项研究惊了一下——适度使用手机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竟然下降得更慢,情绪也更稳定。

手机,在很多人眼里,是“害人精”:眼睛花了,脖子歪了,睡眠也乱了。

尤其对老年人,不少子女一看爸妈盯着屏幕就皱眉头,一通教育:“别玩了,影响视力”“你都七十了,还刷什么短视频?”但我们这些做临床的,最近却被一项研究惊了一下——适度使用手机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竟然下降得更慢,情绪也更稳定。

这不是“手机洗白”,而是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在提醒我们:手机这东西,怎么用,真的很关键。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良药。它,像一把钥匙,用对了门,能打开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研究显示,日均使用智能手机超过1小时的老年人,在认知灵活性情绪状态社交活跃度身体活动参与度四个维度,表现普遍优于不使用或极少使用手机的同龄人。这四个变化,说实话,都是我们医生最关注的衰老指标。

我们一个个拆开讲。

不少人都见过这样的画面:老王从退休开始就不爱出门,坐在阳台上发呆,一天下来不说几句话。刚开始家人还以为他享受清静,后来发现,他连自己孙子的名字都搞混了。我们常说“老糊涂”,其实专业术语叫轻度认知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哨站

而在一项纳入全国9000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横断面研究中发现,那些每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搜索、社交互动的老人,其语言表达、注意力维持和短期记忆能力显著优于非手机用户。这并不是说手机能治病,而是它提供了一种“认知训练”的方式。

信息流动、内容更新、互动反馈,这些在刷手机时无形中调动了大脑多个区域的联动。就像给脑子做了一次“有氧运动”。

尤其是搜索功能,当一个人去查“高血压的饮食注意事项”,他需要输入关键词、筛选信息、理解内容,这个过程,实打实地在锻炼前额叶皮层,也就是我们大脑的“决策中心”。

这个好处有个前提:不是被动刷,而是主动找。建议家属可以鼓励老人用手机搜索感兴趣的知识,比如“老年养花技巧”“怎样练气功防摔倒”之类的话题。越主动,脑子越“活”

很多人不知道,老年抑郁症比想象中更普遍。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表面正常、内心崩塌”的老人。他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话说得少,笑得更少。情绪就像冬天的被褥,潮冷、沉重、不透气。

但手机,在某种意义上,是通往外界的窗。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追踪性研究指出,使用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的老年人,其抑郁评分平均低12%以上。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家庭群、社区群里的“长辈”,经常发照片、抢红包、参与话题,心理状态明显更稳定。

这不是“娱乐至上”,而是情感联结带来的神经递质变化。当一个人被点赞、被回应、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内啡肽,这些物质能有效缓解焦虑、提振情绪。而长期孤独的人,脑内皮质醇水平会升高,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心血管风险增加等连锁反应。

所以别再一味喊“别玩手机”,有时候,一条亲戚发来的表情包,也能让老人笑出声来。

老年人的社交圈,通常会在退休后急剧收缩。以前单位里说说笑笑,现在每天面对的,可能只有电视和猫。而手机,成了他们重建社交圈的“第二空间”。

浙江大学一项定量研究发现,会用社交软件的老年人,平均每周与他人互动频次是非用户的3.7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更愿意交流,更容易获得支持,更不容易掉进“我什么也不想说”的沉默陷阱。

而社交活跃背后,是认知刺激、情绪调节、生活目标感的增强。别小看一个群聊里的“早安图片”“天气提醒”甚至“邻里团购”,这些互动都在悄悄延缓社交退化。尤其是对一些独居老人,手机社交不只是陪伴,更是“存在感”的来源。

我们在门诊看到不少老人,过去一问“有没有锻炼?”回答都是“哪有时间”“腿脚不利索”。但这几年,越来越多老人开始跟我们分享:“我跟着视频学八段锦了”“手机上有个跳广场舞的直播我天天练”。

手机视频平台,不知不觉中成了“居家运动教练”。2024年一项发表于《健康研究与实践》的数据指出,有运动类视频观看习惯的老年人,其日均活动量比同龄人高出22%,跌倒风险下降近15%。

很多人以为老人玩手机就是坐着不动,其实不然。只要内容选得好,手机就是“动起来”的催化剂。尤其是那种短时、低强度、重复性高的动作指导,非常适合体能下降的中老年人。

但这事也要注意安全,推荐选择带有专业认证的运动内容,避免跟风挑战高难度动作。可以从国家体育总局或中国老年学学会推荐的健身视频入手,既安全又科学。

说了这么多好处,也要提醒一句:用得对,才是福;用错了,才成害。老年人玩手机,也有几个“健康地雷区”,我们也得讲清楚。

一个是屏幕时间超过3小时,容易导致眼干、睡眠障碍、注意力涣散。尤其睡前长时间看手机,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导致入睡困难。建议老人晚上9点后尽量别再看手机,可以设置定时提醒自动关闭应用

另一个是沉迷于无意义信息。刷广告、看谣言、参与“转发有好运”类内容,既浪费时间,还容易被误导。有研究指出,老年人是虚假健康信息的高风险接收群体,建议子女协助设置可信赖的信息源,比如人民日报健康号、国家卫健委客户端等。

还有就是姿势问题。不少老人坐在沙发上一玩就是一小时,脖子前伸、肩膀僵硬,久了就变成颈椎退变。建议每玩20分钟,起身活动2分钟,做几次肩颈环绕,减少静态负荷。

很多人问我,老年人到底该不该玩手机?我的回答是: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玩”。

玩手机,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对老年人来说,它可能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是连接亲情的一根线,是唤醒大脑的一把钥匙,是动起来的一根拐杖

但前提是用得有节制、有目的、有指导。别把手机当解闷工具,而要把它当认知、情绪、社交和身体的“激活器”

我们常说“老有所养”,其实更重要的是“老有所用”。当一个老人还能学新东西、还能主动表达、还能参与世界,他就不会轻易老去。

愿每一个老人,在手机的陪伴下,不是沉迷,而是重新发现生活的热度和自己的价值。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智能手机使用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4):1021-1025.
[2]陈晓红.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9):987-992.
[3]刘佳.视频化健康干预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J].健康研究与实践,2024,20(3):201-20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