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心梗来得猝不及防,其实它早就“打过招呼”。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无所谓,把身体的提醒看成“小毛病”。有时候,连耳朵都在帮你“喊救命”,只不过你没听见。
很多人觉得心梗来得猝不及防,其实它早就“打过招呼”。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无所谓,把身体的提醒看成“小毛病”。有时候,连耳朵都在帮你“喊救命”,只不过你没听见。
是的,耳朵,可能是心梗最早的报警器之一。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有迹可循。别再以为耳朵只是听觉的工具,它跟心脏的血管,牵着比你想象中更深的“红线”。
临床上,心梗前出现耳部症状的患者并不少见。有研究统计,在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约有17%的人曾在发病前出现耳部异常。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的“血供逻辑”在说话。
血管堵了,耳朵先知。下面这5种耳部异常,别硬扛,别拖着,别等心脏“罢工”才后悔。
耳垂皱折,别说是“老了”才有
你注意过自己耳垂的纹理吗?有一种叫“耳垂斜纹”的现象,就是耳垂上斜着一道明显的折痕,从耳孔对角线斜向耳垂末端,看上去像被折过一样。很多人以为这是“老年褶子”,但它的背后,藏着心血管的密码。
1973年,美国医生Frank首次提出“耳垂斜纹与冠心病相关”。后来不少研究跟进,结果显示:有耳垂斜纹的人,发生心梗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尤其是斜纹越深、越长、越明显,提示心血管问题越严重。
耳垂是身体中末梢血液供应较少的区域。一旦心脏供血功能差,微循环受阻,耳垂的血管更容易“先出问题”。这就像是河流干涸时,最远的支流最先干裂。
并不是有个褶子就一定心梗,但如果你同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别忽视这个“耳垂信号”。去医院查个心电图、做个冠脉CT,才安心。
突发耳鸣,别只怪“火气大”
门诊上,来查耳鸣的人不少。有人说是“上火”,有人说是“压力”,也有人干脆买点降火药就回去了。但如果你是突然出现一侧耳鸣,尤其是持续时间长、伴随头晕、心慌、胸闷的,一定要高度警惕。
耳鸣,本质上是耳蜗供血不足。耳蜗对氧气的需求极高,稍有血流下降,就开始“自鸣其响”。而心梗前,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身体最先舍弃的,就是不“紧急”的末梢器官,耳蜗就是其中之一。
临床上,不少心梗患者回忆,在发病前几小时或几天,曾有过突发耳鸣或耳闷的感受,但没当回事。还有一些人在体检时查出冠状动脉狭窄,追问病史,也提到过“耳朵嗡嗡响”。
耳鸣不全是耳科问题,如果你是中年男性、有三高、经常熬夜、情绪波动大,耳鸣出现得突然又莫名其妙,建议查查心脏。别让耳朵发出的警报,变成心梗后的“马后炮”。
听力下降,别只当“年纪到了”
是的,听力会随着年龄下降。但有一种听力下降,来得快、来得狠,甚至是一觉醒来听不清了。医学上叫突发性耳聋,而它背后,可能藏着血管的隐患。
耳蜗的供血来自迷路动脉,这是个非常细小而脆弱的血管,一旦堵塞,听力就会瞬间“断电”。这类堵塞,有时是小血栓,有时是动脉硬化,而这些,正是心梗的“前奏”。
研究显示,有突发性耳聋病史的人,未来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4倍。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的个体,更要警惕这个“耳朵跳闸警报”。
听力不是一蹶不振的事。突然听不见,不是“年纪大了”,而是可能心血管出毛病了。48小时内就诊,查血管、查心电图,是挽回听力和生命的关键窗口。
耳朵发凉、发白、变紫,别嫌“小题大做”
很多人冬天耳朵发凉发白,觉得正常。但如果你是夏天也这样,甚至耳朵颜色发紫、指压后恢复缓慢,那可能不是温度问题,而是血液循环出了岔子。
耳朵是暴露在外的“血流探针”。当心脏供血不足、血液黏稠、血管收缩异常时,耳部毛细血管最容易“露馅”。跟手脚冰凉一个道理,耳朵的颜色和温度,反映的是血液有没有顺畅到达末梢。
心梗前,身体会优先保护大脑、心脏等核心器官,耳朵这种“边疆小地”就被暂时“断粮”。所以你会发现,心脏不好的人,耳朵常年发凉,甚至有点灰白、摸着没温度。
这不是“气血虚”,是“血供差”。尤其是合并心律不齐、胸闷气短的患者,耳朵状态异常,建议查个心脏彩超,看看“中央泵站”是不是已经力不从心。
耳后经常长疙瘩、出油、发炎,别只当皮肤病
耳朵后面经常长痘、起疙瘩、反复发炎,有些人觉得是油脂分泌多、上火、洗头不干净。但如果你年纪不小了,这种情况反复发生、难以根治、甚至用药也好不了,得考虑是不是身体“火”在别处。
皮肤是内脏状况的“屏幕”。心脏功能不佳时,身体新陈代谢减慢,局部循环瘀滞,导致皮脂腺分泌紊乱。耳后皮肤薄、油脂腺丰富,最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指出,慢性冠心病患者中,有超过22%的人,长期存在耳后皮肤问题,尤其在高脂血症人群中更常见。不是说耳后长疙瘩就一定心脏有问题,而是反复、难愈、对药无效的耳后问题,值得从心脏角度查一查。
别光盯着皮肤,忽略了“内火”。疙瘩只是表象,真正的“脏器火灾”,才是需要扑灭的重点。
别只看耳朵,更要听身体的“预告片”
别把心梗想成电影里的“倒地猝死”,真实世界里,它往往是拖拖拉拉、暗流涌动。心脏不会无缘无故出事,身体也从不无声无息“罢工”。耳朵的这些异常,不是巧合,是血流在说话,是心脏在求救。
如果你有以上任一耳部症状,尤其是合并三高、家族史、吸烟饮酒、肥胖、熬夜、情绪波动大等心梗高危因素,请不要等。早点查,早发现,早处理,比什么补药、保健品都来得实在。
心梗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次次“小忽略”的总账。耳朵,也许就是那张未被拆封的“催款单”。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耳垂斜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5):412-415.
[2]王玉玲.突发性耳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3):201-204.
[3]陈晓东.心血管疾病早期信号的识别与干预[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2):95-99.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