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首日,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携手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思政课,通过线上直播覆盖校内外广大师生,收获了热烈反响。这不仅是思政教育形式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媒体与高校跨界合作、共同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创新实践。本报记者特别邀请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方红星,围绕此
转自:辽宁日报
开学首日,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携手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思政课,通过线上直播覆盖校内外广大师生,收获了热烈反响。这不仅是思政教育形式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媒体与高校跨界合作、共同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创新实践。本报记者特别邀请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方红星,围绕此次合作的意义、抗联精神传承的当代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辽宁日报: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在开学第一天联合推出这堂沉浸式思政课,实现了媒体资源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您看来,这种跨界合作为思政教育创新和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
方红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我们选择在开学第一天推出这样一堂课,主题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是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光荣使命与历史担当。
这次联合辽宁日报开展“教师+记者”同上思政课,并通过线上直播覆盖全校学生,既是学校“用好用活东北抗联红色资源、讲好抗联故事”的教育探索,也是以革命文化为根基,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向“沉浸共鸣”转变,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让东北抗联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辽宁日报:在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育人体系方面,东北财经大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践路径。本次与辽宁日报的合作,是否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范式?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方红星:东北财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将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与辽宁日报的这次合作,的确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我们不仅依托理论研讨会和学术研究挖掘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还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话语方式。比如,今年,学校承办了“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讨会”,汇聚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并邀请抗联英雄后人走进“红色文化讲堂”。同时,我们也积极进行数字化创新——如在官网开设东北抗联精神专栏、推出广播节目《群山回唱・追寻》,还借助AI技术打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数字人思政课系列。此次与辽宁日报的合作,正是这一系列探索中的关键一环。媒体的真实故事与传播力量,和高校的理论积淀与育人使命相结合,构建出“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效果共赢”的教育新生态,这也为我们今后继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拓展跨界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