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权威医学研究表明,高血糖和糖尿病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奏,但并不意味着高血糖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
国内外权威医学研究表明,高血糖和糖尿病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奏,但并不意味着高血糖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
很多人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导致不必要的焦虑或忽视健康隐患。今天,就来深入剖析这两者的区别,并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建议。
高血糖 vs 糖尿病: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1. 定义上的区别
高血糖(Hyperglycemia) 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 慢性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长期异常升高,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可能引发并发症。3. 发展过程不同
高血糖是一个“预警信号”,如果不加以控制,部分患者可能逐步恶化为糖尿病。糖尿病则是长期慢性疾病,一旦确诊,通常需要终身管理。4. 对健康的影响
高血糖 短期内可能不会造成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风险。糖尿病 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者可能引发糖尿病足甚至截肢。高血糖需要治疗吗?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哪些人容易出现高血糖?
根据中国慢病监测报告,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糖:
超重或肥胖者(BMI>24)长期不运动、久坐不动者高糖高脂饮食习惯(如爱吃甜食、油炸食品)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糖尿病史)慢性压力大、睡眠不足妊娠糖尿病史女性2. 高血糖如何调理?
高血糖患者如果能在早期采取科学干预,完全可以逆转血糖异常,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① 饮食调整:控制糖分摄入
少吃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多吃全谷物、杂粮(如燕麦、糙米)。增加膳食纤维,每天保证500克以上蔬菜,尤其推荐深色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控制水果量,避免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如榴莲、葡萄、香蕉)。减少加工食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如可乐、奶茶。② 运动干预:科学锻炼降血糖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餐后30分钟散步,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③ 规律作息:睡眠也会影响血糖
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糖波动。④ 体重管理:减重5%-10%
超重者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BMI>24者,建议减少高热量食物,增加运动。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用药?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用药也是关键。
1. 常见降糖药物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
二甲双胍(Metformin):一线降糖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副作用少。胰岛素: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促进尿糖排泄,降低心血管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有助于控制食欲,降低体重。2. 用药注意事项
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监测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心慌),必要时进食碳水化合物。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确保血糖处于良好控制范围。中医如何看待高血糖与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证”,多因脾胃虚弱、阴虚火旺、气血失调所致。
1. 中医调理建议
饮食调养:可适量食用黄芪、山药、枸杞等补气养阴的中药材。针灸推拿:部分研究表明,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改善作用。中成药:如玉泉丸、消渴丸可辅助降糖,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结语:高血糖并非糖尿病,但不能掉以轻心
高血糖是“警钟”,糖尿病是“警报”。如果能够在高血糖阶段采取科学干预,完全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作息,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远离糖尿病的“良方”。
关注血糖健康,从今天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WHO糖尿病管理指南(2023)ADA(美国糖尿病协会)2024糖尿病管理标准赵家军教授:《糖尿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李光伟教授团队: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NEJM, 2020)《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学会来源:全科医师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