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调查550名脑梗人士,惊讶发现:易患脑梗的人有7大共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6:36 4

摘要:一位年近五旬的出租车司机,某日清晨出车途中,突然感到手脚发麻、嘴角歪斜,几分钟后便瘫倒在方向盘上。送医后确诊为脑梗。医生感叹:“再晚十分钟,可能命保得住,生活质量就毁了。”

一位年近五旬的出租车司机,某日清晨出车途中,突然感到手脚发麻、嘴角歪斜,几分钟后便瘫倒在方向盘上。送医后确诊为脑梗。医生感叹:“再晚十分钟,可能命保得住,生活质量就毁了。”

这并非个案。北京大学一项针对550名脑梗患者的大型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易患脑梗的人,竟然有7大共性。这些共性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老年人”“三高”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健康机制。

脑梗,即脑梗死,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所致,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我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高达200万,其中约70%为脑梗。

这意味着,平均每15秒就有一人倒下。而北大团队通过系统回顾这些病例,发现多个非传统风险因素正在悄然加剧人群患病的概率。

第一个共性,是长期睡眠质量差。不少人以为熬夜只是影响精神状态,殊不知,大量研究已证实,睡眠障碍是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华神经科杂志》刊文指出,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者,其脑梗发生率是正常睡眠者的2.7倍。

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最终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

第二个共性,是晨间血压波动大。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出现清晨血压骤升的现象。这并非偶然。清晨4点到9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段,若此时血压控制不佳,极易诱发血管破裂或堵塞。

中华医学会高血压学分会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晨峰高血压是卒中的高危信号,尤其在北方冬季,更要重视清晨保暖与血压监测。

第三个共性,是不规律进食,尤其爱“大补”。调查中发现,节假日前后是脑梗高发期,部分患者曾在发病前大量进食高脂高盐食物。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过食肥腻可致“痰瘀互结”,阻滞脑络;西医则从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解释其机制。暴饮暴食后短期内血脂飙升,会促使动脉内皮受损、斑块不稳定,成为脑梗的导火索。

第四个共性,是情绪波动大。很多患者在发病前1~3天曾经历愤怒、焦虑、失眠等情绪刺激。北京协和医院研究表明,急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激增,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导致原本不稳定的动脉斑块破裂栓塞脑血管。

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情绪管理已成为卒中预防的重要一环。“别拿情绪不当病”,这句老话不仅是劝解,更是医学指导。

第五个共性,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但未引起重视。很多人以为心脏才是血栓的“主战场”,其实颈动脉才是脑部的“高速通道”。B超检查发现,约有六成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已存在颈动脉斑块,但因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

一旦斑块脱落,进入脑部微血管,堵塞将瞬间发生。这也是为何医学界提倡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第六个共性,是存在隐性房颤或心律不齐。房颤不是心脏病专属,它的最大风险在于:心房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继而随血流进入脑部造成栓塞。

《中国药房》曾刊登研究指出,约15%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并未察觉房颤存在,这类“静默房颤”正是临床防控的盲区。早期监测心律变化,尤其在有头晕、心悸时,格外重要

第七个共性,是口腔健康状况差,尤其牙周炎反复发作。这听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医学研究已证实:牙周炎可增加全身炎症水平,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脑梗的潜在危险因子之一。

《中华内科杂志》曾报道,牙周菌群失衡可通过血液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管炎症,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也提醒我们,刷牙这件小事,背后隐藏着大健康逻辑。

这7大共性,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叠加、相互放大风险。睡眠障碍常常伴随情绪问题,情绪波动又可能影响血压控制;而血压波动若叠加动脉斑块,就可能引发突发性脑梗死。这种“多因素耦合”机制,正是现代医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

从地域分布来看,脑梗高发区多集中在北方寒冷地区和高盐饮食习惯区域,如东北、华北等地。这与气候、饮食、生活节奏密切相关。冬季寒冷刺激血管收缩,高盐饮食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运动量不足,使得脑梗在这些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爆发”。

历史上也有相关记载。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卒中之病,多因风、火、痰、气交攻于脑”,虽语言古老,但所指正中今人脑梗之病因。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与现代医学“一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预防脑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脑梗已不再陌生,但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仍需深入科普。不能只盯着“三高”老话重提,还要关注睡眠、情绪、口腔、心律等被低估的风险因子。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生活的回音。每一次忽视,都会在未来某个清晨“敲门”。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脑梗不只是某一天的突发事件,它是多年积累的“身体账单”,而我们每一个今天的选择,都是在为未来埋单。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节奏,管理好血压与情绪,定期检查心脑血管状况,才是抵御脑梗最有效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性病学分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9):721-727.
[2]王慧芳,李秀峰.牙周炎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5):401-405.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