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慕尼黑总部与杭州西溪园区握手的那一刻,这家向来以工程严谨著称的德国企业,无疑是做出了一次重大决策。根据权威机构Forrester的评测,阿里云AI基础设施已跻身全球第二,其灵骏智算集群支持10万卡级扩展规模,存储系统吞吐量达到20TB/s,这些硬核技术指标构
德国工业巨头宝马宣布,将与中国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展开深度合作。这家百年车企宣布其下一代车型将搭载阿里通义大模型。
在慕尼黑总部与杭州西溪园区握手的那一刻,这家向来以工程严谨著称的德国企业,无疑是做出了一次重大决策。根据权威机构Forrester的评测,阿里云AI基础设施已跻身全球第二,其灵骏智算集群支持10万卡级扩展规模,存储系统吞吐量达到20TB/s,这些硬核技术指标构筑了合作的技术基底。更值得关注的是,通义千问大模型在车企生态中的渗透率已达90%,覆盖比亚迪、小鹏、零跑等主流品牌,这种集群效应形成的技术适配性,是西方单一企业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
阿里为宝马定制的AI引擎不仅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更深度融合场景感知与逻辑推演能力。当座舱系统能理解"打开天窗但别让阳光直射眼睛"这类模糊指令时,其背后是通义大模型对中文语义的深度解构,以及对中国用户行为数据的十年积累。宝马在华设立的Skylab研究中心,正是这种本土化适配的战略支点,其收集的3000万条语音交互数据,成为训练AI引擎的独特养料。
国际舆论场的震荡远比合作本身更具意义。西方媒体罕见地将这次合作与"技术依赖风险"挂钩,德国《商报》评论称"欧洲车企正在用市场换技术",这种叙事反转颇具戏剧性。
中国企业从技术输入方转为输出方,原有的产业体系护城河正在被填平。有意思的是,宝马在宣布与阿里合作前一周,刚与华为达成车载系统开发协议,这种"双线并进"策略较为保守的姿态,展现出跨国企业的现实考量:在智能汽车赛道上,中国技术方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
这场合作标志着AI竞争进入"场景深水区"。阿里3800亿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正在构建从芯片层到应用层的全链路能力。当宝马新世代车型的AI座舱能自动规划充电路线、预测零部件损耗时,这种"移动智能体"已超越传统车载系统的工具属性,演变为可自主进化的数字生命体。这种转变对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构具有颠覆意义。软件服务收入占比可能在未来五年突破30%,而中国科技企业恰好卡位在价值溢出的关键节点。
不同于西方聚焦通用大模型的"军备竞赛",中国企业的垂直整合策略显现出独特优势。通义千问在汽车、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差异化部署,形成“横向开源+纵向深耕”的双轮驱动。这种模式既避免与ChatGPT在通用领域的正面交锋,又通过细分行业构筑护城河。当德国汽车工程师学会(VDI)将阿里云列入推荐供应商名录时,实质是对这种技术路径的深度认可。
不过技术主权从来不是单行道。欧盟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法案》对车载AI系统提出严苛认证要求,这为后续合作埋下合规暗礁。阿里云在数据跨境流动、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的应对策略,将直接影响合作成果的落地进程。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对AI芯片出口的新限制,迫使中国企业加速计算架构创新,这种"倒逼机制"可能催生更彻底的技术变革。
来源:纵横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