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的二战故事】二战文学的跨世代回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06:13 1

摘要:【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钱佳音 刘雅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舒怡 王婧瑜】编者的话:“文艺作品中的二战故事”系列报道第三期,《环球时报》记者邀请“50后”英国历史学者布坎南、“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00后”越南留学生,共同讲述最触动他们的二战题材文学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钱佳音 刘雅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舒怡 王婧瑜】编者的话:“文艺作品中的二战故事”系列报道第三期,《环球时报》记者邀请“50后”英国历史学者布坎南、“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00后”越南留学生,共同讲述最触动他们的二战题材文学作品,及其对战争与和平、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50后”英国历史学者布坎南

从唐宁小说里发现被忽略的抵抗者

近日,《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的作者、美国佛蒙特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英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布坎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二战文学的理解与阅读感悟。他表示,尽管关于二战的书籍众多,但作为一名历史学者,若想深入了解西方视角下的二战历史,他特别推荐英国历史学者大卫·切萨拉尼写的《最终解决方案:犹太人的命运》。

布坎南介绍,《最终解决方案:犹太人的命运》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历史著作,系统记录了欧洲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该书基于数十年学术研究,并融入了苏联档案解密后的新发现、西方情报机构的解密记录,以及集中营中留下的日记与报告。“我认为,对于不太熟悉西方二战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二战中极端残酷的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实际上贯穿了整个战争时期。”布坎南表示,尽管该书聚焦于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行动,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对理解整个二战具有重要意义。

布坎南还表示,历史小说也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历史的某些情感和细微之处,并特别推荐了英国作家大卫·唐宁的“车站系列”间谍小说。该系列小说以二战时期的柏林为背景,故事围绕主人公——在德国工作的英国记者约翰·罗素被卷入多国情报机构的间谍活动展开。布坎南表示,该系列最吸引他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读者并非被动接受历史事实,而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亲历事件。这种叙述方式使历史变得层次丰富、更具个人化的理解。”布坎南特别提到,唐宁对德国共产党党员及其支持者反抗纳粹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压抑的时代背景下,尽管这些共产主义者无法公开表达政见,却仍在艰难寻求抵抗纳粹的途径。布坎南指出,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这一群体的存在往往被忽略,但在包括《休假中的亡者日记(Diary of a Dead Man on Leave)》等多部作品中,唐宁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一群体的全新视角。

除了西方作品,布坎南还特别谈到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他告诉记者,尽管《活着》并不属于二战文学,其时间跨度也远超战争年代,但这本书让像他这样既不在中国生活、也未曾亲历二战的人,真切感受到抗日战争及战后动荡如何深刻影响普通民众,尤其是中国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生活。“我非常喜欢《活着》这本书。在中国的经历也让我对战争期间中国人的遭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谈到阅读二战文学对年轻一代的意义,布坎南强调:“如今的年轻人,或许他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还保留一些战争记忆,但大多数人已与那段历史相隔甚远。因此,我强烈建议年轻人主动阅读历史、尤其是纪实类作品,去体会历史中的人物与经历。”

“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

《铁皮鼓》敲出小人物的呐喊

茅盾文学奖得主、“70后”作家徐则臣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关于二战文学的感触和思考。徐则臣提到,在浩如烟海的二战文学作品中,有两部作品让他感触最深,分别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创作的“但泽三部曲”第一部《铁皮鼓》以及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在1995年撰写的《朗读者》。

据徐则臣介绍,《铁皮鼓》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时期小男孩奥斯卡的人生故事。生于1924年的奥斯卡,在3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与无聊,于是故意摔下地窖伤了脊柱,从此停止长高。他的一生就是战争带给人民苦难的缩影,是纳粹罪行最浓缩的映照。在人生最激荡处,他用爆裂的铁皮鼓敲击术震碎玻璃,替自己和千万民众呐喊出动荡时代的痛苦。

“小奥斯卡的经历就是个人跟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体现,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文学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徐则臣强调,提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书写,只有那些真正实现将历史和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将历史事件深刻嵌入人物生命内部的作品,在文学意义上才是真正有效的。“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整个二战的历史包括他自己对二战的反思,都融入到奥斯卡个人成长的命运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朗读者》则是以一个更加微妙的小切口切入二战历程,书中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男学生米夏与36岁女主人公汉娜发展了一段忘年恋,直至有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而在多年后,两人在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重遇,彼时汉娜因为曾经担任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沦为一名战犯。为了隐藏自己不识字的秘密,汉娜在法庭上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徐则臣提到,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探讨了在战争中,当道德跟政治相遇以后,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

谈及对未来二战文学创作的看法,徐则臣认为,未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的观点可能总体上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在创作时选择的角度可能会更具有当下时代的特点。“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个题材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体现在叙述方法上,二是作品的出发点上,创作者应该站在现在的视角去重构那段历史,尽量赋予它新的叙述和解释。”

徐则臣坦言:“当同样一个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书写,人们想要从中看到的必然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所携带的独特时代印记,携带的关于那个时代可能具有的某种历史观,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学作品。”

“00后”越南留学生

“《金陵十三钗》让我了解日军侵华历史”

越南年轻人如何通过二战题材文学了解二战故事?《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的两名越南“00后”留学生吴香梅和陈光雨。谈及最触动的作品,吴香梅首先提到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像一幅血淋淋的画卷,以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刻画战争的惨烈,让我得以了解到当年日军侵华的这段历史。”吴香梅对记者说,书中让她印象深刻的,并非仅仅是战争场景,而是那些曾经鲜活存在的普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爱过、痛过,在战火中挣扎过。书中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才是灵魂所在,它们残酷地揭示了战争杀人,远不止于炮弹,它是用饥饿、疾病、绝望,甚至剥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最后一丝向往,来扼杀生命。”

另一名“00后”留学生陈光雨则在英国作家安东尼·比弗的《保卫斯大林格勒》中找到了情感共鸣,陈光雨表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冻僵的尸体、被遗弃伤兵的呻吟、地窖里的绝笔信、废墟中唯一完好的儿童喷泉雕塑……”陈光雨对这些细节记忆犹新,他说道:“让我最为动容的是人性微光在至暗时刻的闪现,这本书没有胜利的凯歌,只留下一个沉重的诘问:人类真能从自我毁灭中吸取教训吗?《保卫斯大林格勒》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灵魂深处的黑暗,也映射出对和平最深的渴望。”

随着对二战文学的深入理解,吴香梅和陈光雨对历史的认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吴香梅表示,对和平年代的青年而言,“二战题材文学作品超越了认知,让我们仿佛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这种深刻体验揭示了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提醒我们珍惜和平生活。”陈光雨则更侧重于历史教训的当代回响,他表示,“作为年轻一代,阅读二战文学的核心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清晰看到,战争这台机器的残酷及其对普通个体命运的改变。这种警示在当下依然硝烟弥漫的冲突与战争中,显得无比鲜活而刺眼,历史并未走远。”

谈及未来二战题材文学创作的创新方向,吴香梅和陈光雨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吴香梅认为,“在当代语境下,二战题材的文学创作可以多挖掘战争中默默承受苦难的普通人的故事,让观众从文字中感受到当年的痛苦、挣扎与人性。”

陈光雨则提出了三个创新维度:“首先是视角的平民化,不再过多聚焦统帅,而是战壕里的士兵或平民的日记;其次是史料的跨界运用,比如结合战地医护档案和社交媒体碎片来展现创伤的多维度;最重要的是建立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他表示,这种创作不是为怀旧,而是为解剖战争基因,当年轻人读到二战中犹太女孩安妮的日记与今天加沙儿童涂鸦的废墟和写下的生存日记产生共鸣时,历史才真正完成其警示使命。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