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男孩”母亲:“你让我对媒体有了新的理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4:10 2

摘要:2023年,“折叠男孩跪地考上大学”的新闻让姜延琛走入公众视野。他患有极重度脊柱畸形,身体几乎向后对折,后脑与臀部紧贴。凭借惊人毅力,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德州学院。看到报道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极重度脊柱矫正专家梁益建博士,他表达了强烈的救治意愿。

6月25日,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在成都顺利完成,山东“折叠男孩”姜延琛,终于打开了被折叠近二十年的人生。

7月14日,他在病房度过了二十一岁生日——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直”的一个生日。

8月25日,他在全网注视下迈出重生后的第一步。

8月26日,在记者陪伴下,他踏上了回乡之路。

我们的镜头暂告段落,而姜延琛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不被信任的开端

2023年,“折叠男孩跪地考上大学”的新闻让姜延琛走入公众视野。他患有极重度脊柱畸形,身体几乎向后对折,后脑与臀部紧贴。凭借惊人毅力,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德州学院。看到报道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极重度脊柱矫正专家梁益建博士,他表达了强烈的救治意愿。

姜延琛跪地上学

然而,当我们辗转联系上姜延琛一家时,多方考虑之下,他们最终选择了赴京求医。

近一年时间里,我们始终默默关注着他的动态。直至2024年7月,姜延琛的母亲主动联系我们,表示希望来成都治疗。8月13日下午,姜延琛在父母陪伴下抵达成都市京东方医院。初次面诊,他的活动能力比预期要好——在梁博指导下,他能自己缓慢行走,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

但手术难度远超想象。这是一例毫无前人经验可循的手术。“手术,能做吗?”我替忐忑的姜家人问出了那句不敢轻易开口的话。梁博坦诚以告:“你们再好好商量,手术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可能死亡或瘫痪。”待他们离开后,他低声对我说:“他们还不信任我们。没有完全信任,这手术做不了。”

回到病房,尽管此前已在电话和微信中有过多次交流,这却是我们第一次真正面对面。面对镜头,他们始终谨慎,言语寥寥。感知到他们一路奔波的疲惫,我主动暂停了采访。

记者李佳第一次采访姜延琛

一周后,我再次前来。可这一次采访近乎“灾难”。无论我问什么,回应总是“还行”“就那样”“还好”……寥寥数语,不愿多谈。事实上,在他们决定来成都之前,我已看遍所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与纪录片。我印象中的姜延琛,是健谈、明亮、眼里有光的;可我眼前这个男孩,却沉默、疲惫、警惕。姜妈妈更直白坦言:“我们其实很不喜欢面对镜头。但只要能救我儿子,我什么都可以配合。”

望着他们防备的眼神,我最终开口:“我们不是来拍一个悲惨故事的,我们是来记录一场医疗奇迹,让更多像您儿子这样的患者,看到希望。”

说完,我和摄像师范义勇退出病房,相对无言。良久,范老师轻声说:“我能理解他们。”我问他:“那你愿意和我赌这一次吗?手术成功前,我们不发任何消息,就默默记录,让他们安心治疗。如果手术失败,我们这一年白干;如果成功,我们照常发稿,可能轰动,也可能毫无水花。你愿意吗?”片刻沉默后,他答:“医疗报道必须谨慎。如果只为流量,就违背了初衷。”

我们的想法,与梁博不谋而合。当镜头对准“可能存在的失败”,观众或许只愿看见胜利的瞬间。但真实的医疗故事,往往由99%的忐忑与1%的奇迹交织而成。正是那些无人见证的坚持,托起了那1%的可能。

二十余次往返,四入手术间

接下来的几周,我不再急于采访。有时只是陪他们聊聊天,有时关心生活起居,更多时候,协助他们与梁博沟通。全院会诊结束后,手术日期一再推迟,姜妈妈焦虑日重,体重直线下降。“您能帮我再问问吗?梁博太严肃,我们不敢多问。”渐渐的,信任开始萌芽。

记者与姜延琛妈妈聊天

2024年12月4日,梁博团队为姜延琛完成第一次手术。当天,姜妈妈养了一月的杜鹃忽然开花。“病房里总是白茫茫的,有朵花,日子也好熬些。”她眉眼舒展的瞬间,我若有所悟。

2025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我带去春联和窗花,希望他们在异乡的病房里,也能嗅到年味。

2025年2月19日,第二次手术前,我送他一盆长寿花,愿他醒来第一眼,便是春天。

2025年4月18日,第三次手术当日,我带的是栀子花——它的花期漫长,贯穿最后两次手术,仿佛一份顺利到底的祝愿。

摄像记者范义勇

2025年6月25日,第四次手术持续近十小时。我从手术室出来,看见姜妈妈独自坐在等候区,兜里的鸡蛋早已凉透。“每次他手术,我都备十个鸡蛋。怕医生找我的时候,我不在。”说着,这位坚强二十年的母亲第一次在我面前落泪,细数这一年来的委屈与心酸。我没有打断,只是递上纸巾,静坐一旁。那一刻,我不是记者,而是与她并肩的战友。

记者李佳和范义勇手术间采访

近一年的治疗过程中,我往返医院二十余次,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关键节点。相机不再冰冷,它成为这段历程的忠实伙伴。我也不再仅是记录者,还是信息的中介、情感的支撑。在这样特殊的案例面前,角色的边界自然消融,只剩下“人”与“人”之间的守望。

新的理解

随着最后一次手术成功,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宣告成功,姜延琛迎来了真正的新生。《四川观察》《黄金三十分》陆续发布治疗近况,引发全网关注。其中“医生跪地手术”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两亿,后续新闻发布会也由四川广播电视台独家直播。

很多人问我:“全网关注之后,为什么你们还能拿到独家?”

我想,答案藏在姜妈妈给我发的那句话里:“你让我对媒体有了新的理解。”

也有人问:“从不信任到‘战友’,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也许是因为姜妈妈那句“你让我们在异乡感到温暖”,也许如姜延琛所说:“你就像我们和梁医生之间的桥梁,每次见到你,就意味着好消息。”

这份从拒斥到信任、再到被期待的转变,并非因为我做了多么非凡的事,只是因为我选择了停留、倾听与坚持。

在追求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中,深度报道正变得越来越稀缺。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时间培育信任,需要尊重受访者的尊严与节奏。二十多次往返之中,我学会倾听胜过提问,陪伴胜过挖掘。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在镜头前的对白里,而在那些无声的陪伴时刻。

从左至右依次:摄像记者范义勇(我p上去的)、姜妈妈、姜延琛、川台记者颜悦、川台记者李佳、摄像记者喻永康、梁益建、杨潇

九月,重返家乡的姜延琛将继续学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手术中,每个人都押上了最珍贵的东西:医生赌上职业生涯,患者赌上余生,我们赌上三百多天的跟踪记录。在信任与共同努力之下,姜延琛迎来了重生。媒体报道的最高价值,或许不在于即时流量,而在于连接心与心、人与人之间的能力。

从拒斥到信任,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真诚的时间与情感的投入。

这就是“折叠男孩”姜延琛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个信任如何在一次次往返中慢慢生长的故事。

来源:程程说育儿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