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遇到的人越多,越认同一句话: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是什么水平的沟通者。
沟通,从来是双向的。
这几年,遇到的人越多,越认同一句话: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是什么水平的沟通者。
很多人一张嘴说话,就惹人厌烦。
这些人的说话方式总有一些问题:永远倾泻情绪、永远自言自语、永远自私自利。
01
永远倾泻情绪
上周,我看到一位博主写的一个现象很有意思。
中国式父母的说话都是很难听的,往往夹带着嫌弃、不耐烦、不满的情绪。
她以自己的父母为例。
她妈妈的确是贤妻良母,辛辛苦苦操持这个家。
但她与丈夫、孩子说话是这样的。
丈夫回来得稍微晚一点,她便大发脾气道:不知道全家人都在等你吗?
孩子食欲不振,吃太少,她就厉声斥责:吃不下也得给我吃!
她爸爸也是很顾家,拼命干活养家。
但跟自己的妻子说话是这样的,哎,这一点小事你瞎费啥劲。
这就是老一辈的父母,每一句话都在夹带情绪,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说者不以为然,听者却很反感。
带着情绪去沟通交流说话,即便你很有道理,别人也不愿接受。不是不接受道理,而是不接受情绪。
无论在什么场合,谁说话掺杂负能量,谁就让人厌烦,因为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
有一次,我跟另外一个部门的人对接活动文案。
为了明确需求,我从文案的设计、立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罗列完多问了几句。
那个人不客气地说:“我咋知道?知道了不如我自己写得了。”
我愣住了,这是吃了什么火药。
还有一次,我刚入职公司没多久。
因为不熟悉工作流程,我问了一句同事:请问下知不知道文案提报有没有专门的格式模板?
同事不耐烦地说:你问我,我问谁?你自己不会问领导。
脾气那么大?我心里直接把他拉入黑名单。
沟通时,许多人明明可以以正常的语气说事,但非得言语间藏刺,扎得别人难受。
一旦带着情绪说话,传递出来的肯定不是友善的态度,而是一种攻击性。
这世上没有谁喜欢被冒犯。
不要情绪化表达,降低语言的攻击性,其实就是一种成熟的沟通模式。
02
永远自言自语
张小娴曾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在我看来是情商最低的表现。
张口闭口都是自己的人,只会把别人越推越远。
博主@染柒参加了一个饭局,里头有各行各业的人。
一群中年男人的话题离不开生意,离不开房子车子,偶尔还夹杂着饮食男女这点事。
原本你一言我一语,大伙有说有笑,但一个头顶地中海的小老板硬是破坏了这种氛围。
众人只是单纯地聊各个能源车品牌的优劣势。
这位小老板直接横插一脚:“还是燃油车带感,我之前买了一辆路虎揽胜,外观气派,里面空间大……”
他自个说了大半天自己的燃油车,几分是心得,更有几分是优越感。
大伙见话题被偏离到天南地北,也懒得听他自吹自擂,便也意兴阑珊地不再继续话题了。
后来,在座的人又聊到生意场上的事,各抒己见对行业的分析,分享着彼此的消息,偶尔也会提一两嘴行业的八卦。
当聊到行业的桃色八卦时,这位小老板又来劲了,打断我们的话,说自己与某某人认识,抛了一些瓜出来,然后又兜兜转转到自己身上,大谈自己是万人迷……
大伙听得胸口发慌,瞬间失去了聊天的欲望,饭局也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满嘴都是自己的人,一开口就输掉了整段关系。
无论你表达什么观点,对方只关心如何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他们从不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你的诉求,理解你的感受。
你自己讲嗨了,可别人听烦了。
始终半句不离自己,始终在秀自己的优越感,这种聊天方式只会让人不舒服。
作家杨熹文刚接触写作时,认识一位圈内的前辈。
有次她被一家杂志社拒稿,把被拒的作品拿给这位前辈看,希望对方能提供一些建议。
前辈连看也没看,反而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这家杂志社很难上吗?我那会儿随便写的都能上,后来我都看不上这家了。”
杨熹文深受打击,不再继续请教,索性自己回家琢磨。
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的小说成功发表,还获得了某个平台的新人奖。
就在她跟前辈分享这件事时,前辈却摇头冷笑说:“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奖,肯定没啥含金量。”
段位越低的人,言语优越感越强。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只为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作家金惟纯曾表示,自己年轻时最喜欢说“我是这样想的”,反倒是成为教授后,他发现自己更愿意说“您是怎么想的”。
说到底,沟通,从来是双向的。
03
永远自私自利
看《逻辑思维与诡辩》时,看到一个故事。
有人因为邻居通宵打麻将,被严重影响到了睡眠。
他上门去讨公道: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将,严重影响别人休息,知不知道?
可邻居却反咬一口说:“你半夜来敲门,也打扰了别人。还有你家厕所的水管流水声太大,能不能不用厕所?”
为什么邻居理亏还能辩上三分?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
我很是厌烦这种做错事还理直气壮的人。
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讲人情;你跟他讲人情,他不在乎你的人情。
这种人不管道理,不管事实、不管常识,只关心自己不能吃亏、不能输了。
与这样的人沟通交流,你会苦恼、会郁闷,因为一个正常人永远辩不赢一个做错了事还振振有词的人。
南开大学张晓芒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某君一天到晚在家弹钢琴,邻居们终日被其困囿在永无尽头的“音乐”声中,痛苦不已。
在劝说无望之下,邻居集体将此人告上了法庭。
然而在法庭辩护时,此人振振有词地说:“我有义务培养他们高雅音乐的情操,是他们不懂欣赏。”
由于当时没有相关的法律,大家只能进行庭下和解。
然而一出法院大门,此人又直奔回家,一口气弹到深更半夜。
最后,邻居们实在受不了,只能陆续搬离了那里。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病理性诡辩”:有一些人喜欢通过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或混淆是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论你多么理性地试图与他们沟通,最终都会既输口水战又输掉耐心。
他们无法被教育,无法被改变,无法被敲醒,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
▽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马丁认为,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更隐蔽、更连续。
世间一个个文字,是有力量的。
我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会在无形间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迹。
好的沟通,建立在平和倾诉和理解倾听的基础上。
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
来源:珍